《苏堤春晓》成都站圆满收官,全国13城“第二现场”同步演播引热潮-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03 17:31:50
来源:新华网

《苏堤春晓》成都站圆满收官,全国13城“第二现场”同步演播引热潮

字体:

4月2日晚,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苏堤春晓》成都站演出圆满收官,为这部自2023年首演以来已演出30场的作品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晚,北京、杭州、深圳、天津等全国13个城市的观众通过“第二现场”同步观看演播,实现了跨越地理界限的艺术共鸣。这场融合传统舞台魅力与数字技术创新的文化盛宴,不仅刷新了戏剧传播的边界,更以现象级热度掀起全民“东坡热”,成为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交融的生动注脚。

创新技术赋能,戏剧打破时空壁垒

“第二现场”作为此次演出的核心亮点,通过4K超清画质、多机位影视化拍摄及安全传输技术,将舞台细节精准呈现于异地剧场。观众得以捕捉演员辛柏青眼中泛动的泪光、服饰纹理的考究,甚至灯光下浮动的尘埃,沉浸式体验令多地观众感叹:“仿佛置身舞台中央。”

据了解,这一创演模式由国家话剧院联合京东方、中国联通构建“制播传”全链路体系,引入智能播控终端与版权保护技术,为行业打造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全国13城“第二现场”门票迅速售罄,不少观众以“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弥补了此前未抢到剧场票的遗憾,有网友呼吁:“希望这种普惠形式推广至所有剧场!”

“第二现场”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戏剧行业在数字化探索中迈出关键一步。国家话剧院通过技术驱动“线下多空间同步”,既突破传统剧场时空限制,又为文化资源下沉开辟新路径。正如观众所言:“我们不仅观看了一场戏剧,更参与了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演进。”这种创新模式正推动戏剧从“小众艺术”走向全民共享,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

蓉城热浪:五场演出点燃文化共鸣

从最初三场演出售罄到紧急加演两场仍一票难求,《苏堤春晓》在成都的五场演出共吸引6000余名观众。演出谢幕时,全场观众点亮手机星光,齐声诵读“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有观众专程从北京拖着行李箱“二刷”,更有人连续观看三场后仍意犹未尽,排队一小时只为向演员表达喜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感慨:“四川人对苏轼的爱意,让剧组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

演出之余,剧组深入眉山三苏祠寻根,并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与学子以“承千年文脉,担家国使命”为主题共话苏轼的家国情怀,相关话题“一滴水见太阳,一部戏品三苏”阅读量突破千万。田沁鑫表示:“苏轼的达观思想不仅影响历史,更在当下激发着创作者与观众的精神共鸣。”

现象级传播背后的时代密码

《苏堤春晓》的火爆绝非偶然。其以苏轼精神为内核,将北宋文人的家国情怀、艺术哲思与当代价值观巧妙嫁接,在历史叙事中注入现实观照。舞台设计融合宋代美学与现代科技,通过流动的山水意象与虚实交织的光影,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境界。演员辛柏青凭借细腻演绎,将苏轼的豪放与柔情、洒脱与坚守刻画得入木三分,被观众誉为“天选古人”。

该剧的火热也折射出公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从成都到全国,从剧场到“第二现场”,观众用掌声与口碑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能够跨越媒介与地域,唤醒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正如田沁鑫所言:“戏剧的力量,终将抵达更多心灵。”

目前,《苏堤春晓》剧组已带着蓉城的炽热掌声返京,但这场由艺术与科技共绘的文化图景仍在延续。它不仅是话剧舞台的一次创新突破,更在数字化浪潮中,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鲜活样本。

 

【纠错】 【责任编辑: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