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Introduction
如何應對業內“灰犀牛”?
房地產存“灰犀牛”隱患
7月27日,國新辦舉行介紹當前經濟形勢的新聞發布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一局局長王志軍對“灰犀牛”給予了詳細解釋,并明確指出:對存在的“灰犀牛”風險隱患,如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有企業高杠桿、地方債務、違法違規集資等問題,要摸清情況,區分輕重緩急和影響程度,突出重點,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決。[點擊詳細]
監管料將規范銀行對房地產融資
銀監會2017年年中工作座談會于7月28日至29日召開。會議強調,綜合采取多種手段,加大處置和核銷不良貸款的力度,防止新增貸款過度集中。抓緊規范銀行對房地產和地方政府的融資行為。[點擊詳細]
“穿透式監管”再來襲
遏制不良取得一定成效
不良資產是銀行業運行過程中最大的風險點之一。盡管銀監會會議明確銀行業運行總體平穩,風險總體可控,但是“不良資產反彈壓力較大”仍被重點提出。銀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3.2%,流動性覆蓋率124.4%,銀行業金融機構撥備覆蓋率172.3%。會議認為,銀行業運行總體平穩,風險總體可控,資產增速趨于合理,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進一步增強,資金空轉現象有所減少,市場亂象整治取得一定成效。[點擊詳細]
緊盯交叉金融業務風險
除了不良資產,交叉業務風險該是金融領域最需防范的那頭“灰犀牛”。這主要指銀行業、證券基金行業之間的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廣泛使用,使金融機構之間的職權分割不明晰,出現了投前盡職不到位,資金撥送不合規、投后管理不嚴謹等違規亂象。[點擊詳細]
重拳后市場何去何從
市場現資金“脫虛向實”跡象
近年來,金融市場資金空轉和投機套利時有發生同時,同時,資金通過多種渠道流入房地產市場,也催生了房地產市場的金融風險隱患。但6月新增信貸和社融數據超預期增長,呈現出的“剪刀差”也表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增多,又有第三方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末,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占比28.40%,累計29萬億元,其中有超過70%的資金投向了實體經濟。另外,當前制造業PMI繼續攀升。諸多數據表明,當前資金“脫虛向實”的跡象逐步顯現,實體經濟回暖復蘇態勢逐漸穩固。[點擊詳細]
防范銀行業風險要有新舉措了
而銀監會方面也明確表態“防范銀行業風險要有新舉措”,尤其是針對銀行理財業務、資管業務、同業業務等。實際上,銀監會方面此番已經透露,將全面梳理銀行業各類業務監管規制,盡快填補法規空白,爭取在年內出臺18項新制定和新修訂監管制度。在李奇霖看來,“落實穿透原則”,一是要追溯資金來源;二是準確計提風險資本,避免風險敞口沒有得到足夠覆蓋的現象發生。[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