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輕的你,為什么那么勇敢?
2016年,你29歲,很短時間就完成上艦前93.24%的飛行架次,成績全部優等。
作為海軍破例選拔、超常規培養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之一,你承載著太多人的期待。
起早貪黑,勤學苦練,你一個多月時間就完成理論改裝,半年時間模擬器飛行時間就高達數百小時。
陸基模擬著艦飛行,是所有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必須跨過的一道門檻。只有過了這一關,才具備在航空母艦著艦的資格。
以前明文禁止觸碰的“反區”操縱現在成了規定動作;以前可以“粗狂”一點的陸基飛行,現在高一米低一米、速度大一公里小一公里都不行,必須“精準、守紀、零容忍”。
“艦載戰斗機著陸,好比在高速晃動中做穿針引線的細活兒。”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戰斗機團參謀長徐英說,“苛刻的現實條件要求每一個飛行動作必須異常精確,要把飛行技術練成肌肉記憶。”
春去冬來,在長36米、寬25米,“一比一”模仿遼寧艦有效著陸區的狹窄跑道上,你一次次降落、加速、復飛,一次次挑戰著身體和心理的極限。
潮起潮涌,渤海灣的寥廓海天,見證著你飛向深藍的壯志豪情……
(五)年輕的你,為什么那么勇敢?
2016年4月27日,當殲-15突發故障,像一頭失控的鋼鐵猛獸高高躍起,在生與死的邊緣,你仍在盡最大努力推桿,試圖挽救飛機……
那天,連續完成兩架次海上30米超低空飛行后,你駕駛117號戰機執行當天最后一個架次飛行任務:陸基模擬著艦接地。
可是,就在你近乎完美地精準著陸后,已經接地滑跑的飛機突報“電傳故障”,機頭急速大幅上仰,在超過80度仰角情況下猛然下墜。
“現場視頻和飛參數據顯示,從12時59分11.6秒發現故障到59分16秒跳傘,短短4.4秒時間里,他只有一個動作,就是竭盡全力推操縱桿,力圖制止機頭上揚,避免戰機損毀。”戴明盟說,4.4秒對于排除故障是短暫的,但對于生死關頭實施自救卻已足夠。
你應該懂得,戰機系統集成程度很高,一旦出現故障,留給飛行員的處置余地很小;
你應該知道,發現故障后第一時間跳傘,飛機姿態保持相對較好,生還的幾率肯定很大;
你應該明白,如果故障排除不了,飛機一定會迅即墜毀,機毀人亡。
然而,你無暇顧及這些“應該”,而是做出了最“不應該”的舉動,在飛機幾乎垂直地面時才選擇跳傘……
(六)年輕的你,為什么那么勇敢?
跳傘后墜地受重傷的你,留給戰友的最后一句話竟然是:“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飛不了了……”
機場的光電經緯儀監控視頻,忠實記錄下了那慘烈的一幕:失控的飛機狠狠地砸向跑道,濃煙滾滾。而你,幾乎就在飛機開始下墜的一剎那彈射而出,被重重地摔在幾十米外的草地上。
“從拉中央彈射手柄到點火,只有零點幾秒鐘的時間,穿破座艙蓋,然后人和座椅才彈出來。”當天在塔臺指揮的某艦載航空兵部隊參謀長張葉說,“他當時的反應相當快,一般人很難做到,說明平時對裝備研究非常透徹。”
然而,因高度過低,角度太差,你被直接彈到地上。
張葉和戰友們風一樣跑過來,解下你的氧氣面罩和頭盔,大聲呼喊著你的名字。
“他就說了那一句話,沒有一點埋怨的意思,還想著盡快恢復身體,想著飛行。”回憶起那個悲傷的場景,張葉潸然淚下,“按計劃,再有3天他將駕駛戰機真正到航母飛行,夢想成真。他不甘心……”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你難以割舍的依然是飛行……
(七)年輕的你,為什么那么勇敢?
人們說,男人都有一個飛翔的夢想,但飛行從來都是勇敢者的事業——與風險相伴,與生死相依。
2016年4月27日15時08分,一顆勇敢的心永遠停止了跳動。
“求求你,再叫我一聲老婆,再叫我一聲親愛的……”匆匆趕來的妻子張亞,久久地吻著你冰冷的嘴唇,含淚剪下自己一綹頭發,放在你上衣口袋里。
“爸爸,我要爸爸,爸爸去哪了?……”追悼會上,你兩歲多的女兒含含的一聲聲呼喚,令所有人淚如雨下。
“我們會帶著你的證章,飛上航母,完成你未竟的心愿……”戰友們強忍悲痛,輕輕地、輕輕地換下你胸前的飛行等級證章。
事故發生后,海軍政治委員苗華第一時間趕往部隊,途中得知張超經搶救無效英勇犧牲,將軍眼眶濕潤,久久不語……
中央軍委委員、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含淚揮筆:“張超烈士先進事跡感人、催人奮進,他是為人民海軍航母艦載機事業犧牲的第一位英烈,我們將永遠緬懷他,并誓將他未竟事業進行到底。”
6月16日,張超犧牲50天后,戴明盟第一架、張葉第二架、徐英第三架……一架架綽號“飛鯊”的殲-15艦載機再次呼嘯起航,在碧海云天間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