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兩次軍事行動看其戰略轉型及對我的啟示
神兵天降 仇成梁攝
俄軍于2008年10月開始進行“新面貌”軍事改革,基本要求是俄羅斯軍隊發展戰略必須與國家發展戰略相適應。2014年3月,俄軍奪占了克里米亞。2015年9月—2016年3月,俄軍入敘反恐作戰。俄兩次出兵,是充分利用國際形勢的有利因素,為推動俄羅斯國家戰略進程、檢驗軍改成效的大膽試水。目前看,俄基本實現了戰略企圖。
習主席指出,我們要積極跟蹤現代戰爭演變趨勢,研究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把握現代戰爭指揮特點和規律。分析俄軍這兩次軍事行動的主要戰法,對我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有積極的參考價值。
??? 基本作戰樣式
俄兩次軍事行動均劃分為四個作戰階段,依次為:征兆期奪控信息優勢,初期奪取政治優勢,關鍵期確立軍事優勢,后期保持戰略優勢。
在軍事行動征兆期,多維聯動奪取信息優勢。戰事發起前,俄軍以發動外交攻勢、主導輿論導向為主要方法,以奪控制網權為基礎,多維聯動,掌控了制信息權。入敘反恐前,俄國家、軍事外交力量展開密集活動,通過高層會見、雙邊磋商、多邊協調,謀求利益共同點,以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入敘反恐前,一是總統直接出面,謀取國際支持。2015年9月28日俄、美兩國總統會晤,討論中東局勢;29日、30日俄總統會見日本首相并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呼吁各方協調解決敘利亞問題。二是高層積極斡旋,爭取多方理解。俄外交部連續在各種場合表態要入敘反恐。在俄外長的反復敦促下,美國務院于2015年9月1日公開表態:“如果俄方明確地參加美主導的聯合反恐,美方會很歡迎”。三是示偽存真,掩護出兵。去年9月16日,俄軍第一副總參謀長波格丹諾夫斯基上將公開表示,俄軍沒有在敘建空軍基地的計劃。28日,俄總統公開表明,俄未計劃參加敘軍事行動。為避免伊斯蘭國家指責,戰前俄總統親自出席莫斯科大清真寺落成典禮。實際上,此前俄已借高調軍援敘利亞之機,暗度陳倉,完成了入敘兵力兵器的調動。
在軍事行動初期,多元力量奪取政治優勢。俄軍奪占克里米亞,在充分考慮作戰地區民族關系、宗教矛盾、社會熱點的基礎上,注重在敵、我、友、中間勢力等各力量間的博弈中,尋找切入點與發力點,以爭取獲得最大多數政治派別的支持。烏克蘭東部地區俄羅斯族人口居多,尤其是克里米亞半島俄羅斯族占58%、烏克蘭族占24%、韃靼族占11%。西方國家的策略是,通過倡導政治“民主”和民族“自覺”促使烏克蘭脫俄親西。俄羅斯的反制策略則是利用俄羅斯族人口優勢,以族群對抗西方。
在軍事行動關鍵期,高效作戰確立軍事優勢。政治優勢是“勢”,軍事優勢為“力”。兩次戰事再次表明,軍事打擊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必須做到精干、高效。兩場戰事,俄軍傾國家之力備戰,海外出兵精悍。奪占克里米亞,黑海艦隊及后續抵達的俄正規部隊為前沿威懾力量,直接投入作戰的兵力為營級規模特種部隊空降突擊營。入敘作戰,俄置于里海和黑海地區的戰略打擊兵力及海軍編隊為縱深威懾力量,主要作戰裝備為數十架戰機,直接參戰兵力4000余人。奪占克里米亞中,俄特種兵潛入烏國防部篡改烏軍命令,下發對親俄民兵武裝“禁止使用武器”指示,烏前線軍隊在未開火的情形下,被分割包圍,繳械投降。入敘作戰中,俄軍采取遞進增效打擊方式,逐步持續提升作戰強度與打擊效果;全面試驗海空聯合戰法,首次使用Kh-101隱形遠程空基巡航導彈、“口徑”巡航導彈等大批新型武器裝備。
在軍事行動后期,進退自如保持戰略優勢。俄軍吸取蘇阿戰爭和美發動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的教訓,極力避免陷入戰爭泥潭。克里米亞開戰前,俄設想烏東部地區存在四種發展方向:“保持現狀”“實施獨立”“建立聯邦”“歸并俄國”。奪占克里米亞后,俄軍以勢壓人,逼退烏軍。隨后,協同地方自治武裝將不愿投降的駐克里米亞烏軍分割包圍于數個軍事基地內,迫使烏代總統圖爾奇諾夫于3月23日簽發總統撤軍命令,克里米亞脫烏入俄達成事實。俄軍乘勢前推,克里米亞脫烏入俄的示范效應迅速蔓延至烏東部地區。俄并未選擇較為激進的“實施獨立”和“歸并俄國”方案,而是選擇使烏東部地區成為克里米亞的屏障和俄、烏間的緩沖區的做法,達成既鞏固戰果,又不激化事態的預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