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6月26日電? 題:“普通人,也要干點不普通的事”——陸軍第80集團軍某陸航旅機務營軍械師焦鋒利的心靈獨白
新華社記者劉小紅
我是一名普通的軍械師,如果不是采訪,您在人群里不會注意到我。
大家關注我,是因為我搗鼓出了直升機新式校靶系統,獲得3項專利,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把原來10多個人花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變成一兩個人20分鐘內完成。這個系統縮短了戰機戰場準備時間,提高了出擊效率,提升了戰斗力。
如果您問我:焦鋒利,你咋想起搞這個系統呢?這個問題一下子問到我心坎里了……
“我們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只是還沒找到用武之地。”
2003年,我大學畢業應征入伍,成為一名軍械師。不久,我在同批戰友中第一個成為業務骨干。
時間流逝,隨著新鮮感消失,特別是單調繁重的機務工作和當初想象的金戈鐵馬截然不同,我感覺自己沒有用武之地,那段日子,打不起精神,干啥都沒勁。
轉眼到了2005年,當時機務隊人少,但掛載彈藥卻要幾個人一起抬掛,費時費力。我就琢磨,能不能搞個東西替代人力?當晚,我就開始搗鼓。半個月后,我造出一輛“直升機武器掛車”。一試,省時、省力,成功了。這項發明被全軍推廣,還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獎。
這個事對我觸動很大: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普通人,也要干點不普通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只是還沒找到用武之地。
我的精氣神又回來了!
“心懷憂患,行動就有發力點。”
滿血復活的我,瞄上了一個“大活”!
2006年,我任軍械分隊分隊長。當時,直升機打靶已成為常態。直升機每次掛載彈藥前要校準武器系統,校靶費時費力,每次都要10多個人耗兩三個小時。假如戰斗緊急,直升機根本來不及校靶迎敵。
更迫切的是,這種校靶方式無法在野戰環境下實施,戰機若要二次掛彈出擊,必須返回機場。
心懷憂患,行動就有發力點,創新校靶方式的念頭在我心里萌芽。外軍已研究出快速校靶系統。我們早一天搞出來就多一份勝算。
躊躇滿志開始研究后,我才發現,這項研究涉及光學、信號處理等多領域專業知識。我意識到,是時候給自己充電了!
為了安心上學,我申請辭去行政職務,帶著課題,系統學習了與校靶系統研究密切相關的課程。
“設計的分毫之差,都是戰場勝敗關鍵!”
學成歸來,我很快投入校靶系統研發。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風順。
立項遇難題。一位老專家含蓄地說,這種設備其他軍兵種都急需,也給軍工企業下單研發過,但都失敗了。我明白他的意思。也難怪,專家們都研究不出來的東西,誰會相信一個基層普通軍械師呢?
可我不服氣。我請愛人幫忙翻譯,研究了許多國外資料,掌握了該領域在國際上的現狀。專家們不但問不倒我,還向我請教。我趁機反復匯報設計原理、思路。終于,我的項目獲得評委最高打分,成功立項。一家軍工企業看好校靶系統前景,提供資金合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接連取得了2項階段性成果,獲得國家專利。
然而,新難題讓我猝不及防。2016年,在研發關鍵階段,由于突破不了某項測量技術難題,校靶系統模型機雖然降低了人的勞動強度,但在縮短校靶時間上沒有突破。
當時的我感到絕望:數百萬元的零部件發揮不了作用,合作企業撤資、撤人,只留下我和空蕩蕩的辦公室。
在艱難的日子里,旅黨委不僅提供了經費支持,還為我選配助手,騰出專門工作室……旅黨委的信任和支持讓我重燃斗志:必須把這個系統研發出來!
經過3個月的不懈努力,我攻克了難題,設計出的第三代模型機,實現了1到2人30分鐘內,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完成校靶!
有廠家希望立即投產,搶占市場先機。我說,不行,還有改進余地。
設計的分毫之差,都是戰場勝敗關鍵!
一年后,第四代模型機定型并通過鑒定:比第三代機耗時又縮短10分鐘!
新校靶系統便于野戰攜行,省時省力,不受地面環境限制,而且操作更簡潔、精度更高。
現在,我又瞄上了另一個“大活”:將校靶系統推廣到其他武器平臺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