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4/04 14:20:12
来源:新华网

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字体: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卢磊研究员展示加工前后的金属材料样品,表面上看不出差别,其内在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卢磊研究员(中)、潘庆松研究员(左)和博士研究生郭松在室外留影。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卢磊研究员(左一)、潘庆松研究员(左三)和博士研究生郭松在讨论金属材料样品经过加工之后的结构变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研究员在介绍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郭松准备把加工过的金属材料样品放进扫描电镜,以观察结构变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博士研究生郭松准备把金属样品放进加工设备。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潘庆松研究员准备把加工过的金属材料样品放进扫描电镜,以观察结构变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潘庆松研究员在加工金属材料样品。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pagebreak

  4月2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实验室,卢磊研究员展示加工前后的金属材料样品,表面上看不出差别,其内在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循环蠕变能力。这项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在《科学》杂志在线发布。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