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 李康迪:在鼓聲中傳承潮汕之音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這些只在日歷上被熟知的二十四節氣,能聽嗎?
有一支鼓隊將這些聲音,用或震撼、或細膩的敲擊,用巧妙的編排變為可看、可聽的精彩表演。
這支叫“潮響鼓社”的鼓隊來自廣東潮汕,他們所打的鼓叫二十四節令鼓。在鼓社創始人李康迪的帶領下,鼓隊將海外的華人之音迎回故鄉,并傳承開來。
氣勢磅礴的華人之音 重回故里
在臺上將鼓打得“風生水起”,在臺下負責鼓隊運營的李康迪,其實并非學打鼓出身,而是正兒經八百的體育專業高材生。
畢業于武漢體育學院,拿到體育教育運動學碩士學位的李康迪,在組建鼓隊之前,就是國家籃球一級運動員,而且成立了自己的健身俱樂部。按照這個方向發展,李康迪的事業生涯會順風順水。
2013年,自從在一次志愿者活動上接觸到二十四節令鼓之后,李康迪對二十四節令鼓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不務正業”。“他們都說我的專業是打鼓,業余才是經營健身俱樂部。”李康迪笑言。
讓李康迪這么著迷的二十四節令鼓有什么魅力?
二十四節令鼓是馬來西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創始人之一的陳再籓祖籍廣東潮汕。二十四節令鼓根據中國二十四節氣命名,每個鼓都有自己的節氣名,不同節氣鼓的聲音高低各異。根據不同的組合,節令鼓能敲打出不同的節奏。表演時,節令鼓的表演氣勢磅礴,經常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心潮澎湃。
盡管二十四節令鼓生于異國他鄉,所敲擊的卻是古老的潮汕旋律。可以說,李康迪與二十四節令鼓的“緣分”源于潮汕僑鄉與海外剪不斷的鄉情,這也從李康迪給鼓社所起名字“潮響”二字看出端倪:來自潮州家鄉的聲音。
非盈利做工作室 造就“混搭”團隊
從2013年開始,李康迪集結了一幫愛打鼓的青年人。最初招募的鼓手多達55人。然而,到第一次表演,隊員只剩28人。
數字的遞減正是打鼓辛苦的說明。
尤其,作為一個鼓手,最開始學的并非鼓點、韻律、動作,而是學會搬鼓。“表演時候我們都要自己搬鼓。我們總說鼓手肩上扛的就是責任。一個鼓25公斤,往往重復練習50、60次,才能把鼓搬起來。女孩子經常搬到大腿烏青、肩膀烏青。”這就給不少剛加入隊員一個“下馬威”,還沒打鼓不少人就開始打“退堂鼓”。
苦雖苦,李康迪卻認為,這正是潮汕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髓:吃苦耐勞、堅持、團結。“如今各種各樣的App已經讓生活方便很多,有時候甚至會讓人變懶。但是傳統文化其實需要‘做出來’,從打鼓這方面來講,它是讓人體驗、堅持,對塑造吃苦耐勞的品格有很大幫助。”
作為一個非盈利團體,鼓社的隊員全部是志愿加入,不計酬勞。五年下來,李康迪和團隊每周三練習風雨無阻。“越是沒錢的事兒越是要堅持,越是有錢的事兒反倒可以放慢一點。”這句話成了鼓隊隊員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此外,作為一支靠興趣組建的團隊,“潮響鼓社”的成員被李康迪比喻為“百貨公司”,團隊里面有幼師、瑜伽教練、出納、警察、快遞小哥、室內設計師、電信工程師、陶瓷加工廠老板等等。
“大家都很奇怪,為什么行業五花八門卻能在一個團隊中合作,互幫互助?其實,正是打鼓讓我們找到共鳴,打鼓是不需要太多語言交流的,大家用鼓聲交流,而且一個鼓點學會了,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李康迪的團隊中有一位47歲的隊員,由于節奏感不好,一年的時間只學會打20秒的節奏。但是他還是堅持天天訓練,并在訓練之余服務團隊。
經歷低谷 創新上再出發
從2013年建立潮響二十四節令鼓工作室到2017年建立潮響鼓社,李康迪培訓的鼓手累計不下1000人,培養的鼓隊更是遍布小學、初高中、企業等不同團體,真正將潮汕鼓聲放大出去。
曾經,2015年,由于失去訓練場地,李康迪的團隊人數急速降到6人,對李康迪帶來不小的打擊。面對這些,李康迪把訓練地點搬到遠離人群的一個城郊廢棄工廠,并堅持訓練。逐漸的,離隊的鼓手們又回到了團隊。而且,隨著鼓隊的知名度不斷上升,潮響鼓社還曾被請上央視的舞臺。
在這一過程中,李康迪開始思考對二十四節令鼓的傳承與創新問題。“任何一個文化,包括潮繡、木雕等,能夠傳承下來,是因為有故事。年輕人愿意去了解‘潮文化’,也是因為有故事。一個文化的價值在于別人愿意認識、愿意參與,如果不了解,何談接受?”
李康迪認為若想保持二十四節令鼓的生命力,就要在原有節令鼓表演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讓大家有感受、有感動,尤其是讓年輕人能接受。
于是,在掌握了傳統二十四節令鼓打法的基礎上,李康迪從鼓陣、打法上琢磨創新。
一場圓滿的節令鼓表演,首先聽到的是聲音的協調性、旋律的和諧;其次,是手指手腕的敲打節奏;最后則是舞臺表現及各種表演動作的到位程度。看似恢弘的表演背后,是無數細節的打磨和反復推敲。對于并非職業鼓手的李康迪和隊員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以外行自稱的李康迪,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我除了看打鼓表演,還看唱歌表演、看舞臺劇,琢磨打鼓表演上的事情。”每次表演,李康迪會將表演錄成視頻,反復觀摩,去掉不和諧的地方,打磨節奏,調整肢體動作,做到整齊劃一,做到“一個聲音”。李康迪還經常自掏腰包聽大師的分享課,看頂級鼓隊的表演,力圖在現有基礎上作出風格,做到創新。
在李康迪和隊員的努力下,他們已經創作出一批優秀的二十四節令鼓表演作品。例如,在作品《潮響-驚蟄》中,猛烈的鼓點配合人的呼聲,讓人感受到了“一聲驚雷響驚蟄”中萬物重生的寓意。每每表演,作品都會引來青年人的駐足、叫好。
“鼓會震動人心,無論是非洲的手鼓,還是中國古代的戰鼓,都是用鼓聲凝結民族情節,振奮人心。我們要用二十四只鼓,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韻律。”
三個月前開始,潮響鼓社堅持每周在潮州著名的古街牌坊街進行公益表演。“這幾年,傳承傳統文化的氛圍更好了。我記得前幾年,我們第一次二十四節令鼓訓練營開營的時候只有5個人,但是目前這個人數已經上升到每次50個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逐漸提升。”說到這,李康迪對二十四節令鼓的傳承很有信心,“未來,希望潮州能夠舉行國際鼓節,讓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打擊樂團體都到潮州來,讓市民領略不同文化和風格的打擊樂表演魅力。”(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潼)

-
這8大措施,讓辦理出入境簽證更便利!
2018-01-31 10:23:39
-
北大生與父母決裂,“殘廢的皇族”誰之過
2018-01-31 10:23:39
-
注意!這8種人正在朋友圈竊取你的信息
2018-01-31 10:23:39
-
“超級藍月”+月全食今晚現身 2018觀天攻略
2018-01-31 10:23:39
-
每天的第一杯水 應該怎么喝?
2018-01-31 1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