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0日電 題:從八方救援到對口援建——共同富裕理念在汶川地震災區結碩果
新華社記者楊三軍、楊迪
十年前,一場汶川特大地震猝不及防;十年后,在曾經的廢墟上,一片充滿生機的嶄新家園浴火重生。
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的速度之快,振興發展的成效之大,書寫了世界抗災史上的壯麗篇章。這其中,共同富裕理念指引下的對口支援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勠力同心建起震后新家園
4月25日,彭長江從廣東佛山回到了汶川縣水磨鎮——他曾經不分晝夜奮戰兩年多的地方。
汶川地震后,彭長江作為佛山的一名援建者來到水磨鎮,幫助當地受災群眾重建家園。按照“工業外遷,騰籠換鳥”的思路,佛山援建者以住房重建、設施升級、產業轉型、生態環保為重點,讓曾是傳統工業區的水磨鎮,變身水墨畫一般的生態旅游小鎮,被聯合國人居署視為“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
彭長江只是參與災后重建的30多萬支援大軍中的一員。震后,面對規模空前、難度空前的“世界性重建難題”,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啟動對口支援機制,作出“一省幫一重災縣”的重大決策。
北京、廣東、山東、浙江等18個省市迅速行動,奔赴四川災區。上千萬災區干部群眾擦干眼淚,從廢墟上頑強奮起,與援建者攜手重建家園。
援建省市紛紛提出把災區當做自己的一個“特殊縣”,按照“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時間安排,全力開展對口支援工作。他們提出“5+2”“白加黑”工作法,連續奮戰。
災后重建并非簡單的恢復,而是著眼于災區的提升與發展。對口援建省市始終把規劃作為科學重建的重要依據,以人為本優先安排民生項目。
據統計,僅震后三年的恢復重建中,對口支援四川災區的18個省市累計實施援建項目3668個,援建金額達784億元。與震前相比,災區現在的住房條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鄉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授人以漁”助力長遠發展
“沒有浙江的支援幫扶,就沒有青川茶產業的今天。”青川縣金川茶葉合作社理事長雷萬春告訴記者。
震后,位于杭州的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長期對口幫扶青川茶產業,根據青川地理氣候條件“量體裁衣”,為當地引入中黃一號、龍井43等新品種,推廣新的種植技術,同時帶動發展茶葉加工,提高種茶的綜合效益。
金華市還幫扶成立了金川茶葉合作社,對衰老茶園實施改造,改造后的茶園畝產值提高了五六倍。去年該合作社銷售茶葉3200萬元,社員中成功脫貧175戶,最后33戶貧困戶也將在今年內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災后重建中,各援建省市堅持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物質支援與智力支持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讓災區老百姓在重建中找到生計,也進一步激發災區的內生發展動力。
建得好不如管得好。援建省市通過加強培訓或遠程指導等方式,提升災區人才隊伍現代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能,也使得先進的基礎設施最大程度地發揮效益。
北京師范大學援建的什邡附屬外國語小學,不僅硬件設施一流,還得到了北京優質教育資源的支持,全校老師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北師大平臺培訓。短短幾年間,學校辦學取得不少亮眼成績,成為一所全省知名小學。
據統計,對口援建省市幫助四川地震災區培養急需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采取雙向掛職、兩地培訓和支醫、支教等方式,開展醫療衛生、項目管理、施工監理、城鄉規劃等培訓4萬余人次,給災區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隊伍。
攜手并肩邁上“共同富裕”路
5月10日上午,北京-什邡產業合作暨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汶川地震極重災區什邡市舉行。當日集中開工的26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震后十年來,北京、什邡從兩年援建走進三年合作,從三年合作邁入長期合作,今天的開工儀式是雙方推動共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什邡市委書記季濤說。
三年災后恢復重建的結束,也是災區發展與振興新起點。經歷對口支援,援建省市與地震災區建立起深厚友誼和合作機制,并通過相互之間的優勢互補,在邁向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道路上攜手并進。
綿竹江蘇工業園、什邡北京產業園、川浙產業園……援建省市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組織企業到災區考察、投資,規劃建設了一批對口合作的特色產業園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對災區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據了解,對口支援四川災區的18個省市,均與四川省或受援縣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或長期合作協議。按照“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主體、互利共贏”的原則,援建省市將鞏固援建成果納入合作內容,把教育、衛生、科技、人力資源和合作產業園區建設作為長期合作的切入點,深入推進。
四川省統計局近日發布的“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顯示,10年來,災區經濟增速始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39個重災縣(市、區)生產總值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參與采寫記者:江毅、謝佼、許茹、劉海、張海磊)
-
汶川地震10年:你還記得十五勇士那“驚天一跳”嗎?
汶川地震時,中國空降兵十五勇士,跳傘離開機艙的瞬間,是最為光輝的一刻!2018-05-10 11:06:28
-
十年關愛 我們平安長大——“安康家園”10年守護672名汶川地震孤困兒童成長
救助672名汶川地震孤困兒童,目前282名孩子考上大學、342名孩子職高畢業并就業或參軍,當年最小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名初中生……這是“安康家園”公益項目用10年時間講述的溫暖故事。2018-05-09 20:31:17
-
小姐妹回顧汶川地震后十年:三個“爸爸”陪我們長大
在鞠芝勤和重慶恒生手外科醫院院長湯青“湯爸爸”的幫助下,姐妹倆來到重慶讀書,如今一個即將大專畢業,一個已成為護士開始工作。” 那時候,南壩鎮還沒恢復教學秩序,馮邦武想辦法找了一個二手老人機,馮雪梅照著鞠芝勤名片上的號碼撥打了過去。2018-05-09 16:30:33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