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朝上頭哭窮,在下面擺闊 基層政策攀比,消耗了誰的資源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基層個別地方出現了政策攀比的苗頭:一方面,朝上頭哭窮,看到別處有優惠政策,也要踏破門檻爭取;另一方面,在下面擺闊,不斷推出所謂更優惠、吸引力更大的政策,甚至脫離實際搞各種優惠工程和項目。
“不會叫,就沒奶吃”
“2010年以前,在西部大開發政策下只搞到個石漠化治理項目,其他項目很少。”武陵山區某貧困縣常務副縣長告訴半月談記者,因為不會叫,所以“沒奶吃”。
該縣財政局副局長表示,作為典型山區農業縣,去年縣級總收入才7億多元,更多靠中央轉移支付。尤其是脫貧攻堅的任務加重,資金遠遠滿足不了發展需要。
盡管如此困難,當地還是在2015年底前咬牙修了兩段高速公路。“總共配進去的資金是10個億,那時財政收入才1個多億。”這名常務副縣長戲稱,要10年不吃不喝,才還得上,這是小馬拉大車,且本身還拉不動。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該地區的多個貧困縣都在想盡辦法爭取高速公路、高鐵鐵路過境,民用機場、綜合港區等項目也在大力推動。“有些上面雖然沒批,但遲早會規劃;要搶在前面,先動起來,最后好的項目和政策才能屬于我們。”個別基層干部透露,類似這樣的情況之前出現過不少,所以要早做打算。
半月談記者還發現,一些貧困縣為了緩解資金壓力,依靠政策編制項目貸款也是絞盡腦汁。“現在政策性銀行只允許做鄉村振興戰略,就只能往這個方面靠,去取得貸款。”某縣國有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說,之前縣里已做過“四改一化一維”(改廁、圈、水、電,道路硬化,房屋維修),現在換用“人居環境提升改造”的名義再去貸款。
“打腫臉也要充胖子”
“存量項目轉PPP模式,利潤很薄,公司不愿進來,我們就搞套餐,3個新項目搭1個存量項目,等于吃幾塊肉送一塊骨頭。”武陵山區的這名常務副縣長說,這是一項政策創新舉措。
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一些貧困地區為了招商引資,不惜投入重金打造工業園區。“你不投入,沒政策就引不到鳳。”某縣的一位領導說。
政策期權,難以兌付。在烏江干流上的某縣,縣農牧局局長告訴半月談記者,以前為發展網箱養魚,縣里給了養殖戶10年的水域養殖權限,而其他地方都是一年一審批,導致現在抓生態環保拆除時難度較大。
“鎮里成立了平臺公司,把全鎮所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納入,計劃每戶貸款2萬元,投入到獼猴桃基地,等項目產生效益后分紅。”某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指著今年剛栽下的苗,無奈地表示目前貸款辦不下來了,分紅模式還得調整。
“為了面子活受罪”
“政策扶持資金需求量大、缺口大,天天開會腦殼都痛。”采訪中,多位縣財政局干部大吐苦水。
“你要的政策項目越多,配套進去的也越多。如果你不出這錢,就什么都沒有。”一位縣領導說,近兩年從上頭爭取的項目,雖然匹配資金比例要求少了,或者直接就不講匹配了,但拿到基層來實施,沒有配套資金根本干不下去。專家表示,不切實際地申請項目政策不僅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和錯配,而且會給地方帶來額外的負擔。
半月談記者還注意到,一些貧困地區依靠政策紅利推行住房等各式“免費午餐”。基層人士認為,過度幫扶、用力過猛,不僅超過農村發展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還會激化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
專家建議,基層政府必須進一步由依賴政策紅利向依靠改革紅利發展轉變,轉變思路,找準定位,挖掘地方發展潛力,依靠不斷的改革創新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 向定杰 楊靜)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