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6月28日電?題:當代醫者田永吉:以擔當踐行“大醫精誠”
新華社記者 字強
一名醫生最高的職業追求是什么?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田永吉的回答是“大醫精誠”,即精于醫術,誠意正心。
由于始終堅持并踐行這份追求,今年40歲的田永吉被患者稱為“治腦又治心的醫生”。
勤于業、精于術
2004年,田永吉從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后,就職于北京天壇醫院,在小兒神經外科領域一干就是14年。
在醫學界,小兒神經外科是神經外科中最難駕馭的領域之一。在導致兒童死亡的腫瘤性疾病中,腦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高居前列。
治療兒童腦腫瘤需要進行開顱手術,由于兒童腦部嬌嫩脆弱,手術風險極高。剛入行時,田永吉為了保持雙手的穩定性,經常練習用筷子夾杯子里的黃豆,借助鏡子模擬完成顯微鏡下手術操作。極高的自我要求與磨礪,使得他的臨床業務能力顯著提高。2015年,田永吉晉升為北京天壇醫院最年輕的主任醫師之一。
田永吉還積極進行科研攻關,已主持國家級及部級課題3項,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25篇,并率先在國內開展兒童腦腫瘤MDT(多學科協作診療)門診,為兒童腦腫瘤患者提供全周期的醫療支持。
“治腦又治心”
田永吉認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最寶貴的品質是“仁愛之心”。
前來北京天壇醫院求醫的患兒幾乎都是危急重癥,田永吉在臨床工作中接觸大量的腦腫瘤及神經系統先天性畸形患兒,對這些患兒及其家庭的痛苦感同身受。他認為,醫生不僅是開刀做手術,更要以人文關懷緩解患者和家屬的痛苦。
田永吉在診治患者時,會不厭其煩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聊天,以“床邊畫圖”“照片展示”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解釋醫學知識,講解手術過程,闡明醫療風險,囑咐注意事項。
有一次,田永吉在手術前與患者家屬聊天時,說了一句“你們來這里之前一定經歷了很多困難”。話音剛落,孩子父母潸然淚下。他們向田永吉訴說了艱難的求醫經歷。田永吉用真誠的話語安慰患者家屬,并給他們加油打氣。高超的醫術和真誠的態度,使他贏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尊敬,被稱為“治腦又治心的醫生”。
情暖云貴高原
2016年底,田永吉入選中組部和共青團中央第17批博士服務團,遠赴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掛職副院長,支援云南醫療事業發展。
到任后,田永吉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提高醫院產科新生兒聽力篩查率。他經深入調研,多方協調,用不到一年時間,將當地新生兒出生后72小時內聽力篩查率由4.3%提升到90%以上。
針對云南省兒童腦腫瘤診治落后現狀,田永吉發起成立了“云南兒童腦腫瘤公益專項基金”,通過整合利用國內外優質神經外科資源和社會服務資源,實現對云南省小兒神經外科專業技術支持和對云南貧困腦腫瘤患兒的免費救助。
為了建立長效機制,提升云南神經外科診治水平,田永吉爭取到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的“華佗工程”落地云南,通過在云南每年定期開展技術下鄉活動、基層醫生培訓、遠程會診等項目,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為了解決云南省小兒神經外科薄弱、醫生短缺問題,田永吉還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設立了小兒神經外科亞專業,培養人才,并持續提供技術支持。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張愛云評價,田永吉是一名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好醫生,為推動云南小兒神經外科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云南工作一年,我感受到了當地群眾對優質醫療資源的期盼。”田永吉說,醫療幫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通過自身努力,爭取更多社會力量,幫助云南醫療機構提高兒童腦腫瘤診治能力和水平。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