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報告發布 建議設灣區發展管理委員會
2018-07-03 12:59:35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毛艷華教授

虎門二橋。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石忠情攝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報告》和《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

  建議設灣區發展管理委員會

  7月2日,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在中山大學召開成果發布會,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報告(2018)》《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和《港澳青年內地創業》。

  “一國兩制”“四核心”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陳廣漢教授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的“合作重點領域”及“體制機制安排”為指導,分別從基礎設施、市場一體化、科技創新、金融和旅游等現代產業體系、優質生活圈、深化“一帶一路”合作、重大平臺建設等方面,探討粵港澳深度合作的機理與發展方向,促進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通。

  報告認為:“一國兩制”和四個核心城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體制和經濟的最大特點和優勢,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必須推進體制和基礎設施對接、城市功能和產業分工協調,實現區域內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借鑒國際經驗打造中國式灣區,并與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相結合,共同響應“一帶一路”倡議。

  海港和空港群傲視全球

  《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強勁發展,2016年粵港澳GDP總量近1.35萬億美元。其中,香港、廣州和深圳GDP總量分別是2.35萬億港元、1.96萬億和1.94萬億元人民幣,為灣區經濟做出主要貢獻。在2017年公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中,灣區的幾大核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均進入前20強。

  從基礎設施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其次,擁有五座干線機場,粵港澳地區的香港、廣州、深圳、澳門和珠海機場,直線距離不到150公里;再次,2016年全年高速通車總里程高達7673公里,城際軌道交通已有350公里的通車里程。規劃建設共15條計1430公里城際軌道,期望形成珠三角一小時城軌交通圈。

  研發經費投入全國領先

  在科技創新方面,《報告》顯示,粵港澳地區近年來研究與發展人員保持一定增速。據統計,2015年廣東研究與發展人員總量為50.17萬,比2010年增長了45.6%。2000年~2015年,廣東研究與發展人員總量增加了43.06萬,年平均增長率為13.9%。

  廣東作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在全國領先。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6年廣東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2035.14億元,總量首次位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13.2%。研究與發展經費占GDP比重達2.56%,同比提高0.09個百分點。

  從研究與發展經費的增長趨勢來看,自2009年到2016年,廣東經費投入規模不斷擴大,由2009年的652.98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2035.14億元。隨著廣東研究與發展經費的迅速提高,經費投入強度也在穩步增長,到2016年,由2009年僅占GDP的1.65%提高到2.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1%。

  建議:

  設立灣區發展管理委員會

  《報告》還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議。首先是創新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陳廣漢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制度的獨特性決定了中央政府在灣區建設中需要扮演重要角色。要建立起政府、企業和社會之間的合作機制,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在協同區域發展中的關系,發揮市場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要素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和產業合理分工。建議成立由中央政府主導、粵港澳三地行政主要領導參與的灣區發展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若干行業委員會,負責規劃和協調區域發展。

  同時,推進基礎設施的互利互通。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系,打造便捷和高效的區域交通圈。加強灣區港口群和空港群的合作與協調,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聯合其他港口和機場共建國際港口群和機場群,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門戶。

  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報告》建議大灣區要大力推動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努力將香港、廣州的高校、科研資源與深圳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珠三角的產業和市場結合起來,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重點建設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創新能力。

  此外,《報告》也建議,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灣區國際化、便利化、法制化營商環境、建立多元化協同產業發展體系和共建優質生活圈。

  量化指標

  考察可持續發展力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教授的著作《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情況進行研究,以“理論、指標、排行、量化、預測”五個板塊,探索粵港澳區域各個城市即將出現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剖析各個城市的優勢和不足,并根據未來發展目標的有限層次,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構建了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3個子系統, 共13個二級指標和26個三級指標。測度指標選取遵循統計口徑一致、數據來源可信原則。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區域可持續發展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定量分析和評估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進程。

  考慮系統內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三個子系統的動態影響, 以2005年為基期, 定量計算粵港澳大灣區11城2006年~2015年可持續力。

  《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按照時間序列分別對每個城市的可持續力折線圖和雷達圖依次進行分析, 找出影響該城市可持續力變動的主要因素。按照空間分布對粵港澳大灣區2015 年可持續力進行對比分析,以找出在2015 年可持續發展良好的前三位城市。

  11座城市如同足球隊

  各有分工 共謀發展

  張光南表示,這是首批國家高端智庫發布的,全球第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數。排行榜列出了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三個大方向,合計26個指標的排名,排名并不是要在這11個城市中分出高下,而是客觀指出每個城市的優點和短板,這11個城市恰如正在世界杯上競技的足球隊,各有分工,共謀發展,才能實現大灣區長期的美好愿景。

  勞動生產率: 服務業拉動經濟效益

  “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張光南如此解釋勞動生產率指標。張光南表示,澳門的經濟結構主要由第三產業構成,因此勞動生產率顯著高于其他城市。

  報告顯示,2014年起,廣州市政府致力于加快進行結構化改革。“廣州市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高,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業態加速壯大。”張光南提出,隨著服務業比重增高,其經濟發展效益會隨之提高。

  相比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專利申請數都有一定程度增加,表明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科技創新能力正在不斷進步。

  教育水平:

  高教發展參差不齊

  “高校生占總人口比重”的數據顯示了城市的教育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能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之一。報告用截至2015年年底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數占各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來衡量各市的高等教育水平。

  此指標,珠海和廣州遠超粵港澳大灣區其余9城。除去珠海和廣州,珠三角地區其余7個城市的高校在校生比例普遍偏低,表明這7個城市在高等教育水平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間。

  澳門的高校生占比排名第三。《高等教育制度》獲得澳門立法會一般性通過,大力開展“新辦課程評審”先導計劃,為高等教育評價制度的實施奠定基礎,不斷促進高等教育產業,教學,科研相結合。

  數學模型預測

  大灣區各城

  可持續發展力

  還值得一提的是昨日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5年可持續發展預測體系,其預測數學模型的設計者是全球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的方亦茗。他當時的得獎作品是為聯合國所設計的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模型。此次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對模型進行了針對性升級,并將其用在了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力的預測上。

  對珠三角的四大政策建議

  《指數報告》根據未來5年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規劃,對珠三角的發展給出政策建議:

  1.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

  珠三角地區在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等方面發達,港澳地區的優勢在于高度成熟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及經濟要素流動的高度自由性和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珠三角攜手港澳,將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比該地區以往合作更加復雜。因此,中央政府需設立統籌的協調機制,建立有效的區域發展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

  2.制定人口老齡化發展戰略

  面對快速的人口老齡化,政府應重視人口老齡化發展戰略的研究,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和興辦老齡事業,切實加大財政投入,使用財政杠桿有效整合全社會養老資源,推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3.加強環境綜合整治

  一方面,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另一方面,強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同時,政府還應嚴格環保監管執法,大力推行環境監管網格化管理,對重點環境問題掛牌督辦,檢查排污企業,對不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實行限期整改和強制關停。

  4.健全環境管理體制

  各地政府應遵循整體協調、區域協作、循序推進的原則,推進跨界環境治理、區域生態系統建設與環境保護,創新區域協同機制,搭建環境監管一體化平臺。同時,各地政府應大力推進環保地方立法,明確環境管理部門職責,設立專門環境監察執法機構,分片區行使環境監察執法職能,從而進一步提升環境管理能力。

  針對香港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建議,要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擺脫經濟發展過度依賴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的局面,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同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推動“公屋”建設,改善低收入群體的居住環境,增加低收入者的就業和工資,使社會各界都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此外,還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在教育和研究開發等領域加大投資,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培育新的增長點,以保持競爭力優勢。最后,還應增強經濟節約意識,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效率低能耗產業,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降低單位產出的資源投入,保障經濟與社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針對澳門未來五年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規劃,《指數報告》給出如下建議:

  首先,要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搭建中國與歐洲、葡語國家企業之間的投資貿易和經濟文化交流的平臺,大力發展會議展覽業、離岸服務業以及休閑旅游業等新興產業。其次,應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提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質量與規模,根據產業多元化的長遠規劃,科學調整專業結構與課程設置,為澳門培養更高層次的人才。

  同時,還要積極制定科技創新政策和人才引進政策,系統謀劃創新驅動總體布局和路線圖,推動澳門科技創新發展。最后,還應增強居民的資源節約意識,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對高耗能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措施,對節能減排目標未完成的企業,限期實施生產改造方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要“頂天立地”

  灣區建設要“頂天立地”,建設要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是既成的城市群,城市內的功能分工,空間布局以及優勢都有互補。空間方面來講,廣州占核心城市地位,作為引領型的國際城市,廣州應發揮雙向開放樞紐的角色,發展中要有高端要素,在產業結構中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在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中,廣州作為樞紐城市的重要性還在于擁有四通八達的樞紐港、一帶一路國際航線,廣州與灣區城市的交流更加的便利。

  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的協調發展中,基礎設施是協同發展的根本。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讓城市群之間的互聯互通更為便利,也降低交流成本,也是大灣區發展中最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舊金山灣區的發展中,以高速公路為主,使得灣區內各種要素的流通更加便利,成本得以降低。除了基礎設施作為硬件之外,軟條件也必不可少。比如通關的便利化。用好數字技術之外,要推動關檢一體化,執法互助、信息互通方面可以使得加速通關便利化。

  可以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要“頂天立地”。所謂頂天就是要服務于國家戰略,作為開放的先行區加快形成全面合作新格局;此外,要符合國家創新體系的開源地。而所謂立地,就是滿足創新創業的需要,把當前由工業經濟向新經濟發展的道路有所體現。激發創業活力,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宜居宜業的城市群。灣區居民是否滿意,是一個區域發展是否成功的不變標準。(統籌:記者蔡冬慶 文/表:記者徐靜、童丹、蔡冬慶)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塞上湖城 重構“城市之肺”
塞上湖城 重構“城市之肺”
霧里看花
霧里看花
青島:海水浴場享清涼
青島:海水浴場享清涼
全國鐵路暑運拉開帷幕
全國鐵路暑運拉開帷幕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3072099
国产无码在线观看免费在线,37pao国产成视频,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麻豆
一级a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外国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日韩美女少妇免费观看 | 一本清到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