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全俄兒童中心的幾個孩子擺出創意造型,前排三個人膝蓋上的字母連起來就是“China”。
俄羅斯孩子們與自己作品合影時,笑得十分開心。
從東方經濟論壇主會場所在的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校園出發,驅車約半個小時,就能到達風景秀麗的葉馬爾海灣。這里坐落著俄羅斯國家級兒童和青少年教育培養機構——“海洋”全俄兒童中心。對中國人來說,這里之所以著名,是因為2008年的汶川地震。無情的災難發生后,俄羅斯主動伸出援手,接納了1500名來自四川災區的中小學生到俄療養。其中,半數以上孩子來到這里。
近日,曾經在這里療養的災區“孩子”們組成“情同手足 愛如海洋”四川青少年赴俄交流團,來到“海洋”全俄兒童中心,重敘友情。
粉筆作畫歡迎中國朋友
在中心主樓前的廣場上,俄羅斯孩子們穿著民族服飾、拿著各種樂器,載歌載舞,表達對中國朋友的歡迎。
在歡迎人群中,一群孩子安靜地用粉筆在地上作畫。這些粉筆畫中,有的畫著兩只手緊緊相握;有的畫著大熊貓和棕熊抱在一起,樣子憨態可掬;還有的是由音階符號組成的曲譜,旁邊寫著“中俄友誼慶典”等中文……
來自俄羅斯阿穆爾州的男孩薩沙·亞歷山大十分活潑。他把幾位同伴召集起來,向記者展示他們的創意。在每個人的膝蓋上,都有一個用粉筆寫的字符,連起來便組成了“China”字樣,十分生動有趣。“得知10年前在這里療養過的中國伙伴們要來,我們非常高興,希望用這種方式表達我們對中俄友好的期盼和祝愿。”薩沙·亞歷山大說。
無私幫助感動災區孩子
10年前,在四川災區孩子赴俄療養的20天里,“海洋”兒童中心的老師和災區兒童一起上課、課外拓展、排練節目、聊天散步。
為了讓這些心靈受過創傷的中國孩子過得舒心,該中心進行了很多準備。當年,索菲婭是負責接待中國孩子的老師之一。“2008年,得知將要接待來自災區的孩子時,我和同事都很緊張,第一次與這么多中國孩子一起共處,生怕自己哪一點做得不好。”索菲婭回憶。為此,“海洋”兒童中心安排了專業培訓,介紹中國文化,講述如何與中國孩子溝通。索菲婭說,培訓非常細致,還特意開了一個講座,介紹中國和俄羅斯文化的不同,提醒他們與孩子溝通時小心注意。
“我們的各種細微需求,‘海洋’都想到了。”10年后,已經長成一名帥小伙的北川學子席浚斐說,中心的住宿環境舒適,飯菜十分可口,竟然能吃到家鄉味道的辣醬和榨菜;發給大家零用錢,可以在中心的商店買到各式好吃的小零食;還可以買到電話卡,想家了,也可以打電話給親人……這讓他們充滿了感恩。
四川青川女孩董璐2008年曾在中心療養。現在,她已經完成學業,在重慶做了一名外語教師。這段中俄青少年交流的特殊經歷讓她覺得,“把友誼的種子埋在小孩子心里,具有長久的意義。”
很多曾在中心療養的孩子中國說,中國和俄羅斯是好鄰居、好伙伴。“海洋”全俄兒童中心老師們的關愛和幫助,讓他們感到溫暖。這段互愛互助的中俄友誼,已經植根在他們心里,不斷開花、結果。
本報記者 王俊嶺 文/圖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