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9月13日電 題:刀尖起舞的海空先鋒——記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部艦載戰斗機飛行員群體
張剛、孫飛、吳登峰
這是一支新時代的海空“夢之隊”。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5歲,承擔著海軍航空兵轉型發展的先鋒之責。
這是一群新征程上的強軍“拓荒者”。他們矢志當種子、開先河,一步一個臺階,奮飛航跡愈加高遠。
近日,記者走進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部,走進這支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團隊。
夢想
飛行員孫寶嵩曾是空軍某王牌部隊最年輕的飛行大隊長。那年,孫寶嵩剛斬獲“金頭盔”,意氣風發。
“如果有機會飛艦載戰斗機,上航母,你去不去?”
“當然去!”
孫寶嵩沒有片刻遲疑。
他們從“霧都雄鷹師”飛來,從“天山雪狼旅”飛來,從“海空雄鷹團”飛來……一群來自全軍的飛行精英,為了共同的夢想,開始了一場摸索前行的跋涉。
他們將訓練中的每一個戰術動作改進,將每一次飛行感受、每一次走過的“彎路”都記錄下來,邊探索邊實踐、邊訓練邊總結,慢慢敲開了海軍艦載戰斗機事業厚重的大門。
按照他們總結優化出來的培養方法,一批批新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陸續通過訓練考核,成功獲得了航母飛行資質認證,培訓周期比以往一步步縮短。在打造世界優秀艦載戰斗機團隊的征途上,他們一次次刷新著數據,創造著歷史——
邊試驗、邊培養,實現由“單員試飛”向“批量培養”的重大突破;攻技術、研戰術,實現由“單機飛行”向“體系融合”的重大突破;盯眼前、看遠方,實現由“近海訓練”向“遠洋機動”的重大突破……
探索中求變,探索中求勝。那年,中國海軍航母編隊首次穿越宮古海峽,前出遠海大洋。飛行員徐愛平駕駛“飛鯊”戰機一飛沖天,在陌生海域、復雜環境、無備降機場等諸多不利因素下,飛出了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新高度。
突破
夜間艦基起降是艦載戰斗機飛行訓練中風險極高的課目,不僅對飛行技術要求極高,還要克服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極易產生飛行錯覺。
“夜間著艦,就像駕駛員蒙著眼睛,駕車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200公里的時速疾馳,別人不停地提示‘向左一點’或‘向右一點’。”飛行員徐英說。
這一瞬間,記錄了他們突破艦載戰斗機夜間艦基起降技術難關的歷史時刻。
是夜,冰冷的海風掠過飛行甲板。
“計時起飛!”
霎時,藍色的發動機尾焰急速噴射在擋流板上,將周圍的空氣烤得熾熱,徐英駕駛“飛鯊”戰機沖出航母甲板14°仰角,向著漆黑的夜,闖出更新的路。
歷史是讓人銘記的,但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需要不斷刷新歷史。
飛行員盧朝輝駕駛殲-15艦載戰斗機齊射多枚導彈,一次成功攔截多個來襲目標;徐英駕機攜彈起飛,掠海完成發射,準確命中目標;徐愛平突破了海軍航空兵超低空特技飛行史上極限數值。
自由空戰、“背靠背”、未知環境……如今,這些名詞已經融入年輕飛行員的日常訓練。一次,某項任務結束后,他們為檢驗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連續作戰能力,緊接著又組織多架殲-15艦載戰斗機進行突防訓練。沒有腳本設計,沒有預先演練,飛行員們在實戰背景下成功完成突防并將目標摧毀。
融合
某日凌晨,遼寧艦甲板上一派忙碌景象,多批多架殲-15艦載戰斗機依次騰空而起,展開“背靠背”自由空戰演練。當天,多架殲-15戰機輪番起降、加油,練技術、練戰術、練謀略、練指揮、練協同,強化了體系構建的嚴密性、兵力協同的默契度、指揮控制的效能性。
那次對抗訓練,檢驗了航母編隊遠海綜合攻防能力,深化了航母編隊遠海體系作戰運用,標志著航母編隊遠海艦機兵力協同運用向深度拓展。
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部部隊長徐漢軍說,航母編隊體系作戰的剛性需求,決定著艦載戰斗機必須走向遠海大洋。
2016年底,“飛鯊”戰機隨航母編隊首次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在近似實戰環境中開展全系統、全流程、全要素整體訓練和實際使用武器演習;2018年,在某次對抗訓練中,數架殲-15戰機先后前出,與遼寧艦航母編隊所屬多艘驅護艦、多型直升機密切協同,對藍方數艘艦艇實施精確打擊。
幾年來,“刀尖舞者”從無到有、從零起步,多次出色完成跨區機動訓練、遠海對抗演練、系列實戰演習、重大閱兵活動和香港回歸祖國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慶祝活動等多樣化軍事任務。
幾年來,艦載戰斗機艦基多批起降、多機輪轉、高頻調運等難點訓練,空中攔截、空面突擊、實彈射擊等重點訓練,逐步形成常態。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