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28日電(記者許晉豫)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麻黃山鄉是寧夏鹽池縣名副其實的“旱極”,地上光禿禿、地下苦咸水是這里的真實寫照。水,是麻黃山鄉的命脈,當地百姓也因此將原本無味的淡水叫作“甜水”。
吃水難,難了千百年,麻黃山鄉賀背灣村村民宋國善對此感受頗深。從人拉驢馱到水窖蓄水,58歲的宋國善受盡了缺水之苦,他說:“最初,我們從溝底的苦水井里拉水吃,井水有限,每天都得早起搶水。后來有了水窖,但是每逢旱年還是要到遠處拉40元一噸的高價水。家里從來不敢多養羊,吃水難、日子窮,不少村民遷居他鄉。”
如何引來一汪清水,100多公里外的黃河無疑是最佳選項,但山擋溝隔、700多米的海拔落差又讓黃河水遠在天邊。
從去年開始,麻黃山鄉2300多戶群眾的吃水難題得到根本解決。經過8級泵站,鹽環定揚黃工程將黃河水升高400多米來到鹽池縣,凈化后,經4級泵站將黃河水再次抬高300多米引入建在高處的蓄水池,隨后流入千家萬戶。24小時流淌的黃河水,讓麻黃山鄉徹底告別了吃水難的歷史。
“盡管住戶分散、投入大,但我們必須把自來水引到老百姓的家里。除了免收自來水入戶費用,我們還盡量壓低水價,減輕群眾經濟壓力。”鹽池縣城鄉供水公司工程建設部部長管明金說。
水來了,群眾的生活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不僅洗澡不再困難,不少農戶家門口都有一個綠意盎然的小菜園,村民的養殖規模也迅速擴大。去年,宋國善家的羊群從原先的三五十只猛增到二百多只,今年僅靠賣羊羔、羊毛就賺了5萬多元,實現了脫貧。管記掌村黨支部書記曹佐棟告訴記者,麻黃山土地多,但就是缺水。去年引來黃河水后,村里的養羊規模從原先的2000多只增至3800只,村子實現了脫貧摘帽,大家發展的信心很足。
據鹽池縣水務局介紹,2016年以來,鹽池縣將農村飲水安全作為脫貧富民重要保障措施,縣級財政投入達3700萬元,全縣農村飲水集中供水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戶普及率達到99.7%。甘甜的黃河水不僅滋潤了鹽池縣17萬城鄉群眾,鹽池縣還將在既有灌區基礎上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0萬畝,大力發展黃花等新興富民產業。
水通了,年近花甲的宋國善對未來充滿自信。他說,大家都在說鄉村振興,現在水不愁、路通了,農村越來越好,說不定當年走出去的村民哪天又回來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