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0月25日電(記者姜辰蓉)“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縱橫的溝峁中、光禿禿的山梁上風沙漫布,曾是陜西延安給人們的印象。然而,對近些年來過延安的人來說,眼前的景象完全顛覆:哪見荒山禿嶺?觸目皆是青山。
記憶中的荒山禿嶺
在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53歲的閆志雄坐在自家小院中,講述起20多年前的景象。那時候,這些山幾乎都是禿的,去山上種地,一棵能遮陰的樹都找不到。
一刮風,黃土、沙塵遮天蔽日。山扛不了風,地保不住水。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卻常常連播下的種子都收不回來。“下一場山水褪一層泥,種一茬莊稼剝一層皮,村里人每家種幾十畝地,卻還可能餓肚子。”閆志雄說。
“山是和尚頭,臭水溝里流。”這是老百姓對那時延安山水的比喻。資料顯示,20世紀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88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黃河泥沙2.58億噸,約占入黃泥沙總量的六分之一。
56歲的柴繼軍是延安市甘谷驛鎮何家溝村村民。回憶起過去的苦日子,柴繼軍說:“每年三四月風沙季,風沙大得眼睛都睜不開。”
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政策,延安人從“兄妹開荒”變為“兄妹造林”,這為黃土高原上的延安帶來了綠色轉機。
艱辛努力逆轉生態
退耕還林20年,延安共完成退耕還林1077.46萬畝,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
氣象資料顯示,退耕還林后,延安沙塵天氣明顯減少。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入黃泥沙量從退耕前的每年2.58億噸降為0.31億噸。
在這些“生態逆轉”數字的背后,是延安人付出的艱辛努力。
從閆志雄家的小院向四周眺望,藍天下青山環繞,綠水依傍。
跟著閆志雄,我們一路爬到山頂,他指著周圍連綿的青山說:“從這里能望見的這些山,都是我們村里的。山上的林子,都是我們村民一棵一棵栽起來的。”
漫步在林中,發現樹木高低錯落,粗細不一。閆志雄說:“在延安這樣干旱缺水的地方,種樹很難一次成活,需要經過三年中五六次的補種才能長起來,一片林子往往是‘爺爺孫子五輩樹’。”
和“插個樹枝就能活”的江南不同,為了種樹,延安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一年中的春、秋兩季,是種樹的季節,而天氣這時往往還很冷。在延安黃河兩岸的白于山區,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種樹,農民們把樹苗放在背后的背簍中,手腳并用地爬上去。
在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提供的4張衛星遙感植被覆蓋度圖像中,從2000年的“半黃半綠”到2010年的“一片碧綠”,再到2015年的“整片深綠”,時間的刻度顯示出生態恢復的艱辛歷程。
“綠海”中的“金飯碗”
延安的綠水青山,不僅扭轉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改變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難溫飽”的生活狀況,以生態巨變促農民脫貧致富,生動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退耕還林后,植樹造林一度成為柴繼軍家五口人的“中心工作”,“一個坑一個坑挖,一棵樹一棵樹栽。這些樹現在長成林了。我們這里氣候也好了,泥石流也沒有了。”
隨著生態環境一起改變的,還有柴繼軍的生活。柴繼軍的新家在溝口,從新家一路向溝里走,沿路野花繁盛,百畝荷花也被花海環繞,與周邊的青山相間如畫。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吸引上萬游客前來觀賞。
柴繼軍家所在的甘谷驛鎮,正在打造紅薯小鎮、生態小鎮、旅游小鎮,讓植樹造林的成果真正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新契機。柴繼軍說,未來結合鎮上的發展,村上的百畝荷塘會吸引更多游客,而旅游服務業也將會是村民新的收入來源。
在延安,寶塔、安塞的山地蘋果,延長、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紅棗,黃龍的板栗、核桃,成為退耕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在主導產業支撐下,延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25元。
延安市林業局局長付天平介紹,目前整個延安林果面積已達676萬畝,實現產值在百億元以上,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達1.2億元,林下經濟年收入8.1億元。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