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24日電 題:上海虹口“三門”干部踏進“百家門” 補好群眾路線生動課
新華社記者鄭鈞天
“我們許多人都是從家門到校門,畢業直接邁入機關門的‘三門干部’。一年來,我們離開辦公桌,頂烈日、冒風雪走街串巷,去了解群眾最‘急、難、愁、盼’的問題。”上海市虹口區市場監管局的閆筱婷在調研手記上寫道。
上海虹口在2018年初開展了“大調研伴我成長”青年干部專題活動。經過整整一年的歷練,青年干部們不僅成為信息“收集員”、問題“解答員”,還日益成為群眾“服務員”和基層工作“指導員”,推動解決了不少民生痛點。
“三門”干部踏進“百家門”
“寫材料、搞會務樣樣行,但要敲開居民家門卻是大多數‘三門干部’的弱項。”虹口區機關黨工委書記劉勤表示,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85后”“90后”青年干部存在缺乏社會歷練、群眾工作經驗不足、對民生疾苦認識不充分等問題。
在踏進“百家門”的過程中,不少青年干部反映“上門難、敲門難、進門難”。“居民可能覺得我們年輕資歷淺,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吃‘閉門羹’是常有的事。”虹口團區委的鄭驊雯至今仍對其首次“敲門”的經歷記憶猶新,“在說明來意后,那位居民立刻板著臉說,‘我老娘躺在床上沒人管,你們有辦法么?’突如其來的難題像是打來的一記悶棍。”
但吃多了“閉門羹”,青年干部們也漸漸摸到了“門道”。鄭驊雯說:“在耐心地向那戶居民介紹了服務政策,并告知他進一步咨詢的方法和渠道后,我們驚喜地發現他講話客氣了,還邀請我們到屋里坐。”
“為確保能敲得開門、搭得上話、發現得了問題,我們上門前必須要做足功課,提前了解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虹口區司法局的周弘軒表示,“和群眾交流可以隔著鐵門、鐵柵欄,但不能隔著心。”
據統計,一年來,虹口區35歲以下青年公務員全部參與調研,共走訪居民家庭4.5萬余戶次,企業7000余戶次。
服務群眾提升“獲得感”
虹口青年干部們不僅通過“大調研”找準了民生痛點,還對癥下藥推動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優化小學生愛心暑托班設計,緩解雙職工家庭子女暑期“看護難”是虹口青年干部群策群力的“經典戰役”。
虹口是上海的老城區,人口密度大,小學生暑托班招生數量少。為成功入學,不少家長甚至動員全家趕赴不同的報名點排隊。
青年干部們通過“大調研”發現難題后,立刻成立了由青年干部為班底的暑托班專項工作組,積極響應社會需求,努力突破場地、師資、課程配送等方面的瓶頸擴大招生規模。經過與各個街道多輪溝通,辦班點增加到11處,2018年的招生規模擴大為前一年的1.5倍,近1300位青少年參加了暑托班。
同時,暑托班的管理模式也進行了優化改進。虹口團區委首次以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招募5家社會組織具體負責暑托班的運營和日常管理;還實施了團區委機關干部聯絡員制度,每名青年機關干部負責一個辦班點,檢查辦班點日常管理等工作情況。
“通過探索政府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監督的辦班機制,切實解決了青年職工家庭孩子暑期看護難的問題。”虹口團區委學生部部長王棣直言“雖然辦班期間都沒怎么睡踏實,但青年干部們在服務群眾的同時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獲得感’。”
補好群眾路線生動課
歷經一年的“大調研”,虹口青年干部正逐漸完成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
來自廣中路街道的“90后”陳幼悠感觸頗深,“前輩們的成熟經驗替代不了年輕干部的親身體驗。對于我們新加入公務員隊伍的年輕人來說,只有在調研中吃過‘閉門羹’、見過‘冷面孔’,才能補好群眾路線生動課。”
“剛開始,不少青年干部還有抵觸情緒,覺得‘平時工作已經很忙了,哪有時間聽群眾發牢騷’,甚至認為調研影響政府權威。”虹口團區委書記楊海濤說,如今青年干部們不僅“進得了門”,還能“說得上話、聽得明白問題、掌握得了應對”,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大大提升。
“我們就是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鄭驊雯感慨道。
楊海濤表示,虹口正下大力氣解決“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的突出問題,強化青年干部源自青年、服務青年、回饋青年的本質屬性。“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青年干部下基層進社區,以基層青年對口聯系的方式,擴大青年在社區管理和服務的參與度。”
上海市虹口區委副書記洪流認為,團員、青年工作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青年激情熱情,參與社區自治,體現成長價值。虹口青年干部應著力提升服務群眾、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錘煉直接聯系青年之風、學習研究之風、求實創新之風、清正廉潔之風。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