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2日電(記者張麗娜、安路蒙)早上6點,天剛放亮,村里的保潔員宋寶臣早早起床,抄起掃帚、鐵锨,裝進小推車里,來到自己分包的街道區域,開始了一天的清掃工作。
宋寶臣家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碧流臺鎮大營子村。去年以來,當地加大對鄉村環境衛生的集中整治,每戶村民每年繳納100元鄉村環境管理服務費,還設立了保潔員公益崗位,由專業保潔公司負責垃圾清運,實現垃圾治理常態化,村容村貌徹底大變樣了。
巴林左旗是一個典型的半農半牧區,人口密集,除了日常生活垃圾,每天還會產生大量動物糞便。“以前一進村,都沒處下腳,道上全是牛羊糞便,臭氣熏天。”大營子村黨支部書記陳子武回憶說。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鄉村垃圾治理一直是個大難題。為改善鄉村的人居環境,改變村民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碧流臺鎮提出村民“眾籌”資金清理垃圾。
盡管臟亂差的環境誰都不喜歡,但說到要自己花錢治理,村民們也極其不愿意。碧流臺鎮鎮長楊志敏介紹,工作人員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同時下發了一份共同維護環境的契約書,告知村民不能只提要求,還要承擔屬于自己的任務,明確了要做的事項及違約處罰條款,實現全體村民自律及監督。
“鄉村垃圾治理離不開村民的廣泛參與,要加強村民自我管理,充分激發主體意識。”陳子武說,村民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村里沒用多長時間便“眾籌”上來5萬多元保潔費,解決了鄉村垃圾治理中最令人頭疼的經費難題。同時,村里還設立了垃圾分類投放點、集中填埋點和無害化處理站等配套設施。
有了錢,還得有專人把這件事辦好。依托貧困戶就業政策,鎮上聘請了16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保潔員,人均月工資780元,負責各個嘎查村的公共區域衛生。
在阿魯科爾沁旗,部分鄉鎮則設立家庭衛生“紅黑榜”,每周一評,每月一積分,每季度一張榜,以此來獎勤罰懶,讓每個村民都參與到垃圾治理中來。
2018年6月,內蒙古專門出臺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從村鎮垃圾收集處理基礎設施、建立嘎查村保潔員隊伍、農牧區廁所改造等方面提出明確任務。通過一年多的試點工作,赤峰市等地探索建立起“政府支持、社會化服務、受益者繳費”的一整套長效機制,農牧區生活環境正發生著悄然轉變。
如今,穿行在大營子村,一條條水泥路寬敞通暢,家家戶戶的庭院利落整潔,文化廣場上村民們坐在干凈的長椅上休息,構成了一幅鄉村美麗和諧的畫面。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