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國科學家提出“西風模態”解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
2019-04-25 10:46:2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蘭州4月25日電(記者張文靜、任延昕)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發虎教授和其團隊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西風模態”及其形成的物理機制,對當下我國區域氣候變化現象提供了解釋。

  陳發虎及其團隊利用代用指標集成、現代氣象觀測數據、整合模擬結果等方式,揭示了中國新疆、中亞等干旱區的氣候變化,從數千年到年代際時間尺度確實存在不同于東部季風區的濕度、降水變化過程,這被稱為全新世(一萬年)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

  近幾十年來,我國華北地區整體變得干旱,甚至遭遇數十年不遇的旱情,季風邊緣區的降水顯著減少,使得華北水安全和農業生產受到影響。而與之相反,我國西北干旱區降水增加、濕度增大,新疆一些尾閭湖泊面積普遍擴大,許多干涸的沙漠化湖床重新形成湖泊,氣候環境有向好發展趨勢。

  對此,團隊成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黃偉介紹,團隊提出的“西風模態”不僅能指示這種區域變化差異,而且可從物理機制上解釋其發生原因。

  黃偉告訴記者,“原來學界認為我國西北干旱區的降水主要由西風控制。但我們研究發現,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對西北降水也有重要影響。而且,當華北地區偏干旱時,西北地區偏濕潤;而當華北地區偏濕潤時,西北地區偏干旱。”

  黃偉解釋,由于受北半球中緯度環流異常的影響,在印度季風偏弱的情況下,來自阿拉伯海的水汽可以輸送到我國干旱地區,使得這些地區降水增多,從而造成了新疆氣候環境向暖濕轉型;而華北地區同時也受到印度季風影響,當印度季風減弱,水汽減少,降水就減少了。

  陳發虎表示,區域環境變化及其影響是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方面。這項研究成果推動了對亞洲氣候環境空間分異的認識,為干旱區未來的生態恢復和環境整治提供了科學支撐。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地學頂級期刊《地球科學評論》。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苗山脫貧影像志——山間地頭的午餐
苗山脫貧影像志——山間地頭的午餐
多國海軍艦艇開放日活動在青島舉行
多國海軍艦艇開放日活動在青島舉行
藍花楹綻放春城
藍花楹綻放春城
皖南古村落 寫生好去處
皖南古村落 寫生好去處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4414172
国产无码在线观看免费在线,37pao国产成视频,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麻豆
婷婷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 久久精品人人看人爽 |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奇米 |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 午夜福利92国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