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火災犧牲的消防員、登上春晚的道德模范、博士論文造假的明星演員……在哈爾濱市第十三中學(以下簡稱十三中),“90后”教師孫曉宇將一系列社會熱點,引入思政課課堂;講臺下,“00后”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增強了對思想道德建設的理解。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思政課改革逐步推進,通過創設情境、案例剖析、網絡微課等多種教育教學創新,越來越活的形式,越來越接地氣的表達,讓思政課迎來新的“打開方式”。
活起來的思政課
“明星更應該講誠信,以更好影響大眾”“失信要受到懲戒”……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這堂課中,孫曉宇以翟天臨學術造假事件為案例,提出4種不同觀點,激發學生討論。高二學生孫會鑫說:“這不僅讓我們對誠信有了更深的認識,還從國家層面了解了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和失信懲戒機制。”
這是思政課“活起來”的一個縮影。孫曉宇說,思政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價值認同。通過案例把教材內容掰開了、揉碎了,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才能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談及最受歡迎的思政課形式,十三中不少學生為《舌尖上的政治》點贊。作為學校推出的微課堂,每堂思政課課前5分鐘,一名同學對自己收集匯編的時政新聞進行播報,隨后由老師點評和解讀。“這5分鐘的信息量很大,聽同學分享,大家都很認真。”高一學生項鴻蕊說。
思政課還不斷向課上課下、線上線下延伸。孫曉宇說,學校思政課教師一起開設了公眾號,推送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課堂系列課程;在午間、晚自習前等時間,推出《智語心聽》廣播欄目,分享時事熱點……
十三中思政課教研組組長李賁說,“我說你聽”的灌輸式教育效果不好,高高在上、干巴巴的授課內容只會“招黑”,要找到思想政治與青春人生的結合點,以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搭乘新技術的潮流快車,才能讓學生們“靜下心、抬起頭、學得好”。
一群人打造一堂課
“一堂讓學生喜歡的思政課,其實不是一個老師在奮斗,而是整個教研組共同的思想結晶。”孫曉宇說,作為一名年輕教師,面對海量的教學素材,怎樣做到既與學科結合又被學生接受常常讓她困惑。團隊式教學讓她在短時間內就找到了“打開方式”。
十三中校長王茹介紹,學校連續多年開設“青年教師”培訓研修班,通過主題研討、經驗交流、教育教學心得分享等系列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共同學習。骨干教師發揮教學引領示范作用,每學期開設示范課、研討課,形成“老帶新、新促老、新老互動”的良性循環。
目前,十三中思政課教師中,“70后”5名,“80后”3名,“90后”3名,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教師團隊,避免了思政課教師年齡結構老化、人才斷層等問題。
高二學生黃靖怡說:“許多老師都是我們的同齡人,教學方式的創新拉近了我們和老師的距離,改變了思政課的年齡感。”
跨學科融合是提升課堂趣味性的又一法寶。思政課教師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等古文引入思政課,增加了學生對“崇德”的理解。十三中副校長李寧說,這得益于思政、語文、歷史等多學科教師的交流,有利于培育學生全面認識事物、將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進一步拓展空間,筑牢主陣地
“每個老師都應該是思政課教師,要把思政培訓納入教師隊伍管理當中。”王茹認為,要將“給老師上思政課”納入教師隊伍的日常管理和培訓,引導全體教師積極學習國家大政方針,把握世界前沿趨勢,將思政課理念融入各學科教學,為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奠定堅實基礎。
一些受訪專家認為,面對思政課改革,一些老師出現畏難情緒,表面上是態度問題,實質上是能力問題。與時俱進的思政課內容考驗教師準確抓取信息能力、迅速執行能力。要為思政課教師提供更多高水平、高層次的學習平臺和培訓機會,提升其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哈爾濱市南崗區教育局副局長劉云鵬認為,中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應按照“大思政”理念,探索完善家校共育機制,通過家長學校、校園開放和家長進課堂等形式,讓家長參與思政課的教學過程,將思政課堂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以家校合力共同完成育人目標。
一些受訪教師建議,進一步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探索高校與中學聯合育人模式,挖掘思政教育資源。王茹說:“我們已經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對接,圍繞課程一體研討、師生研學交流、教師資源共享,在思政教研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半月談記者 楊思琪)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