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5月4日電? 題:“文能寫材料,武能開拖拉機”的“農業新青年”
新華社記者陳席元
4月底的江南陰雨綿綿,氣溫驟降,但在江蘇省太倉市浮橋鎮丁涇村,24歲的沈佳佳卻說這是“好雨”。
“我們的蔬菜基地原來是藕塘,復墾后土質偏硬,配套設施還沒跟上,菜苗澆水全靠人工,很不方便。”沈佳佳說,前些日子連續晴天,她們的“黑金剛”土豆生長受限,“我們趁這幾天下雨施了肥,等天晴再除草,土豆就可以長起來啦?!?/p>
沈佳佳是丁涇本村人。2013年,她考上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2016年回村任職。
“別看人家才畢業幾年,手里的證可不少呢?!鄙蚣鸭训膸煾?、丁涇村黨委書記陳超告訴記者,沈佳佳現在有拖拉機駕駛證、聯合收割機駕駛員五級、蔬菜園藝工三級等職業技能證書,平時既要負責制定農場的耕種計劃,又是村里的團支書,已經成長為一名“文能寫材料,武能開拖拉機”的“農業新青年”。
“新時代鄉村振興,新青年責無旁貸?!碧珎}市團委書記邵旻介紹,2013年以來,太倉與江蘇多所農業類高職院校合作,選拔優秀高中畢業生培育“定制村干”。經過三年制大專學習,目前太倉已有兩屆共189名“定制村干”學成回鄉,分配到產業振興、社會治理等崗位歷練。
在很多青年紛紛進城的大潮下,這批選擇“逆行”的“農業新青年”顯得有些特別?!案改付际青l鎮企業的工人,問我為啥回去‘修地球’。”沈佳佳的同學、25歲的浮橋鎮牌樓社區“定制村干”錢毅誠說,“定制村干”學費全免,就業包分配,收入待遇有保障,自己就是本村本土人,熟悉街坊鄰里,做工作也沒有方言障礙,“村里的地總要有下一代接手,尤其是經過三年的學習和暑期實習,我發現自己喜歡干農業。”
“我們不想要來幾年就走的‘鳳凰牌’,想要能留下來的‘永久牌’?!倍艽宓谝晃煌侠瓩C手、62歲的顧國華說,“定制村干”心氣踏實,能在農村扎下根。
現在,太倉“定制村干”已有14人進入村(居)“兩委”班子,1人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留崗穩定率達91.13%,全市92個涉農村(居)都有新鮮血液加入。在丁涇村,“兩委”班子的平均年齡從42歲降到了31歲,鄉村振興后繼有人。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