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11日電 題:“80后”校長傅欣:講臺立于國門 責任高于珠峰
新華社記者吳振東、郭敬丹
2016年6月,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80后”副校長傅欣帶著一支40人的隊伍,從上海來到海拔3800多米的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成為全國“組團式”教育援藏的開路先鋒。身為領隊,傅欣出任校長。
三年間,工作隊幫助日喀則教育實現從支教到“治”教、變“輸血”為“造血”的轉變,希望的種子正在萌芽成長。
“我愿意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20年前,傅欣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
“投身援藏事業,是我無悔的選擇。”回到上海,傅欣這樣說。
“美好的教育,從美麗校園開始”
走進實驗學校,格桑花開得正艷,校園處處給人時尚、整潔、溫馨的印象。
在工作隊到來之前,這里則是另一番模樣——
某日,傅欣推開男廁所的門,一個女孩卻低著頭沖了出來。原來,學校大部分廁所不能正常使用,偌大的校園只開放了一個廁所。
傅欣決定,親自帶著全校教師疏通學校每一間廁所,讓文明素養成為教育援藏的第一課。
“沒有一個美麗溫馨的環境,學生怎么快樂學習?老師怎么安心從教?”在傅欣牽頭制定的三年援藏行動計劃中,“校園環境出彩”成為“七個出彩”主要任務的一部分。
在此目標下,工作隊多方籌集資金,帶領全校教職工因地制宜進行校園改建。很快,不僅校園飲水、排水問題得到解決,太陽能學生浴室也建了起來,過程中還融入了環保教育;圖書館的書架書桌煥然一新,水泥地面變成木質地板,學生更愿意參與閱讀活動了;教室里新添了小書架和綠植,課桌統一用藍布包裹,整潔干凈又有書香氣息;新建起的陽光棚里,師生親手種下西瓜、西紅柿等蔬果綠植……
“學校去年建起了教工食堂,菜品豐富、環境舒適,已經成了特殊的‘教師之家’。”英語教師張翠翠還記得傅欣剛來時“要讓孩子和老師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的承諾。“他把師生的幸福作為目標,把每件‘小事’放在心上,這本身也是鮮活的育人實踐。”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不必在我”。傅欣要求,實驗學校的上海教師必須先當“學生”,從熟悉學生、熟悉當地教材和課堂開始,從初一初二教起。“哪天覺得自己有信心帶畢業班了,再來向學校申請。”
立足于校情,工作隊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量化指標,促進達標度穩步提升,同時精編習題,并做好課堂實時評價反饋。實踐下來,“精確滴灌”的課堂不僅減輕了老師負擔,學生學習效率也有了大幅提升。
傅欣要求教師,學到哪就考到哪,沒教過的不準考。當學生有了充分的自信心,他們在其后的學習中自然也敢于挑戰更高的難度。
常態化的教研活動,是上海基礎教育的“世界經驗”。實驗學校語文教師魏麗娟說:“為什么上海老師的每堂課都那么好,最后發現,背后是團隊的力量。”
在傅欣帶領下,實驗學校改變了沒有區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舊貌。工作隊為學校量身定制“教研白皮書”,促進教研制度化、教研管理規范化,使參加教研討論逐漸變成了教師們的習慣。
三年下來,援建工作成績斐然,學校連續兩年高考上線率實現100%,本科率和重本上線率分別創造了近94%和60%的歷史新高,名列自治區前列,中考成績穩居自治區第一。
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我從不擔心離開西藏,我們在西藏已經有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傅欣告訴記者。
三年里,工作隊與實驗學校教師一起完成了50多種優質電子教案的編寫,已應用于教學一線;完成了30多種校本教材和校本作業的編印,其中《給藏區漢語文教師的建議》等深受當地師生歡迎,并在兄弟學校得到推廣。
三年里,工作隊“移植”上海經驗,幫助學校完善了師訓領導機制,開設了新教師培訓課程,形成了“青年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教師”梯隊培養機制,促進年輕教師迅速成長、好教師不斷涌現。
由一域而全局。在傅欣倡導下,由實驗學校牽頭建立了覆蓋10所學校的“日喀則市義務教育優質學校合作聯盟”;滬藏10所學校還共同簽訂“海峰合作聯盟”框架協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共享。
“上海有的教學設備和資源,日喀則也一定要有。”如今,實驗學校的遠程教育中心已經建成,西藏學生的作業可以第一時間經由上海名校教師批改,由此實現了對日喀則市偏遠縣鄉教育教學的“專家會診”。
“不管海拔多高、學校離邊境線多近,我們希望學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傅欣說。
結束援藏,傅欣回到上海師范大學,成為一名教育研究者。“今后要多做些有價值的研究,為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再盡綿薄之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