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0月23日電(記者 韓朝陽)金秋十月,正是沙梨收獲的季節。在河南省洛寧縣馬店鎮關廟村,沙梨樹遍布山坡林地,褐色果實掛滿枝頭,這些沙梨有個好聽的名字——“金珠果”,果子里寄托著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希望。
把酥脆酸甜的“金珠果”從大山深處引入農家果園的人,是關廟村的退役軍人李應賢,憑借一股敢創業、愛鉆研、不怕苦的勁頭,經過14年培育、21年推廣,他把豫西山區野生的“土疙瘩”變成了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軍旅生涯錘煉品質 鄉村田野干事創業
盡管已經退伍37年,62歲的李應賢坐立行走時還是帶著軍人的影子。“畢竟當過6年兵,啥時候都不能松松垮垮的,不像樣。”對李應賢而言,在軍隊刻下的印記一輩子揮之不去。
李應賢退伍時連隊黨支部為其開具的支部鑒定上,有一行字眼引人注目,“七九年參加對越還擊作戰中,表現勇敢,在戰場上從班副提升為班長”。“我服役的部隊是戰斗英雄楊根思生前所在的英雄部隊,在這里磨煉出來的兵,不能丟人,部隊的教育,讓我終生受用。”李應賢的言語間,無時無刻不流露出他對軍隊的熱愛。
“我們關廟村是窮山村,我們家是村里最窮的戶。”1982年,李應賢退伍時,面對的是全家9口人擠在一間破窯洞里的窘境,“我得干一番事業,首先改變自家的生活。”
隨后兩年,李應賢種過大蒜、白楊、果樹,收益都不好。“我發現僅憑滿腔熱情不行,需要有見識的人給你指路。”李應賢到鄭州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尋求幫助,河南省農科院的研究員宋淑賢告訴他,可以先種好責任田維持生計,另外,豫西山區有珍貴的野生沙梨資源,但品質較差,若能選育出良種,能提高經濟收益。
從1984年開始,李應賢一頭扎進了深山里。在農業專家的指點下,李應賢白天進山尋找野生沙梨,晚上攻讀果樹栽培書籍,憑著不服輸的勁頭,經過14年反復試驗、復接、檢測、對照,終于從100多個資源中選育出1個綜合性狀顯著優化的沙梨新品系,經專家認定后,命名為“金珠果”。
物以稀為貴,“金珠果”一上市便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剛開始就我自己種,最好的時候1斤沙梨賣到20多元錢,還得提前一年預訂。”李應賢說,“除了經濟效益,我還成了河南省勞動模范,精神上也受到極大鼓舞。”
一家富不算富 大家富才算富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退役軍人,不僅我自己要脫貧致富,還要帶領我的鄉親們擺脫貧困,這是我的愿望,我的初心。”李應賢說。
李應賢忘不了鄉親們對自己的好。“剛退伍時,家里蓋房子,全村的年輕人都來幫忙,我選育沙梨,鄉親和戰友們也給我湊了不少錢,這份情誼令人感動。”李應賢說。
從李應賢翻出的一張張泛黃的收到條上,可以看到這樣的證明:今收到李應賢送來沙梨王樹苗壹萬棵。落款為故縣鄉林業工作站,時間為2001年3月25日。2001年前后,李應賢將自己第一批培育出的10萬余棵沙梨樹苗捐給了洛寧縣各個鄉鎮的農戶,幫他們發展沙梨產業。
關廟村貧困戶喬孟召是較早跟著李應賢種沙梨的農戶,8畝沙梨每年收入約5萬元,2015年脫貧。喬孟召說:“看著沙梨賣得好,現在村里家家戶戶都種沙梨,李應賢幫我們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洛寧縣園藝局局長趙文杰說,“金珠果”是洛寧的特色品種,適應當地氣候,管理簡單,病蟲害少,產量高,銷路好,是引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好產業。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李應賢采用“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形式帶動當地農民種沙梨,為農民培訓種植技術,幫農戶銷售產品,如今,沙梨已發展為洛寧縣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全縣沙梨種植面積達4.4萬畝,1700余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父女協力把沙梨產業做大做強
盡管洛寧縣已經形成脫貧有項目、種植有技術、產品有銷路的沙梨產業扶貧鏈條,但李應賢并未止步于此。李應賢的沙梨種植基地里,200畝矮化密植的沙梨樹整齊排列,這是李應賢和女兒李萱萱采用喬砧密植、四重授粉等技術探索的新栽培模式。
“新栽培模式增加通風率、光照率,病蟲害少,果品果型更好,同時省水、省人工,果實商品率能提高20%左右。”李萱萱說。
因為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父親還到處借錢選育沙梨,李萱萱和家里的一些親戚朋友一樣,排斥李應賢選育沙梨,但大學畢業后,她卻回到家鄉和父親一起發展沙梨產業。“最初是看他太辛苦,想幫他一把。”李萱萱說,“在接觸的過程中,鄉親們、經銷商,甚至同行都說我父親是干事業的人,鼓勵我跟他好好干,我慢慢懂得了父親的心思,也想把他30余年的心血做大做強。”
如今,李應賢父女正琢磨推廣新栽培模式,進一步降低種植成本,提升沙梨品質,同時還研發了梨片、梨膏、梨酒等產品,計劃當沙梨種植規模擴大后,加工鮮果,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
“我今年62歲了,等到干不動了,接力棒就交給女兒,一定要把‘金珠果’產業做大做強,帶領更多人穩定脫貧奔小康。”李應賢說。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