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5℃,位于河北省平泉市黃土梁子鎮的中國北方火龍果產業示范園大棚內卻溫潤如春,鮮果飄香。新華網 張朝華攝
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 張朝華)從北京再往北約300公里、山巒疊嶂、冬季寒冷干燥……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里也能種出火龍果。近年來,河北省平泉市依托科技推動產業振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在河北省率先脫貧摘帽。擺脫貧困后的平泉,繼續推進致富、健康、素質提升“三大工程”,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科技興農 走出一條致富路
“大家可以嘗一嘗,看看我們平泉的火龍果跟咱們平時買的有啥區別。”走進平泉中國北方火龍果產業示范園接待處,園區負責人林大龍就指著剛切開的紅心火龍果讓大家品嘗。
“平泉這個地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地勢較高,所以種出的火龍果糖分多、甜度高、口感好。”林大龍說,火龍果一旦成型25年不動枝,一次種植終生受益,是扶貧防貧的好產業。
目前,林大龍的火龍果園已帶動50戶貧困戶脫貧,不少貧困戶還通過無息貸款方式入股,每年能拿到6000~8000元的分紅。
近年來,平泉市把產業發展與防貧減貧長效機制相結合,不斷推進現代農業種植,發展壯大食用菌、設施菜、經果林“一主兩輔”特色產業。通過推廣“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的精準扶貧“三零”模式,推進“一戶一棚”和“人均百株果”等工程,使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到100%。
這是平泉綠河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園大棚內種植的食用菌。新華網 張朝華攝
志智雙扶 貧困戶變身致富能手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扶貧,還需志智雙扶,平泉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幫助貧困戶樹立致富信心,掌握一定專業技能。
張洪遠曾經是平泉市臥龍鎮下洼子村的貧困戶,說起自己的脫貧經歷,面露喜色。“我以前身體不好,長期吃藥,種著4畝田,有時候家里窮的連肥料錢都沒有,走在街上都抬不起頭。”張洪遠說。
2016年,得益于精準扶貧“三零”模式,張洪遠在綠河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園區領養了一萬棒食用菌。他積極參加培訓,學習種植技術,悉心養護菌棒,當年就獲得了2萬元的收入,有了這筆“啟動資金”,第二年他加大投入,年底便順利脫貧。
“剛開始我對自己沒信心,窮了一輩子,哪還指望能致富?后來駐村工作組耐心與我溝通,不斷給我打氣,讓我逐漸樹立起擺脫貧困的信心。現在我不但告別了貧困,還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能,走起路來都覺得有勁兒。”張洪遠說。
健康扶貧 破解“因病致貧”
因病致貧、返貧是脫貧攻堅面臨的一道難題。“要想鞏固脫貧成果,就要在全民健康上下工夫。”平泉市提出實施“全民健康”工程,筑牢因病致貧返貧防線。
平泉市通過開展醫院遷建、健康體檢、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有效解決貧困群眾“未病在哪里防”“小病去哪里看”和“大病費用從哪里出”等突出問題。每年從財政拿出300余萬元,為全市45~64歲城鄉居民進行免費體檢,進一步提高健康防護水平。
小寺溝鎮趟道新村村民李清林,在全民健康體檢中發現肝右葉異常占位,在醫生的建議下到醫院進行復查后被診斷為肝癌早期,由于發現早,得到及時治療。
“從長遠來看,我們實施‘全民健康’工程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當擺脫貧困后,大家能以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精神面貌享受發展帶來的成果,這樣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平泉市委書記董正國表示。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