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陳夢謠)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做客新華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主持人:去年兩會您提出創建“灣區聯合大學”的建議,今年又提出創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區”推動粵港澳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發展的建議,請問提出這一建議的初衷是什么?
李清泉:今年關于高等教育特區的建議實際上是在去年建議的基礎上,經過這一年工作的觀察提出的一些新建議。去年提出了“灣區聯合大學”的建議之后得到了灣區內外高等教育同行和社會的關注,得到了積極的推進,取得了一些成效。2018年,深圳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共建“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而且很多灣區內外兄弟院校對國際創新學院非常感興趣。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關于未來如何構建一流的高等教育高校群來支撐大灣區的建設,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有更多的設想。
建設世界一流灣區需要一流人才和一流創新成果,而一流人才和一流創新成果自然需要一流大學群來作支撐。要加快發展就需要有政策支持。所以,我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提出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區,利用深圳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優勢,探索出一條新路來。
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做客新華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新華網 郭小天 攝
主持人:那么推動這一“特區”落地,當前可以從哪些工作著手呢?
李清泉:這個建議涉及到的面非常廣,有多個層級的考慮。
一是國家層面,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對灣區高校給予怎樣的政策支持,給予地方政府怎樣的授權等等,這些方面都需要從國家層面有更多的考慮。
二是地方層面,我認為需要建立專門的灣區高等教育協調機構,為灣區發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資源和科研成果。
主持人:深圳大學可以發揮哪些作用?扮演哪些角色?
李清泉:深圳大學1983年成立,是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成長起來的一所地方大學,30多年為深圳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我們也在思考調整深圳大學的定位,要積極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去。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做以下幾個具體的工作。
一是調整專業設置,使人才培養的類型能夠符合灣區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比如,深圳大學現在就進行了很多專業調整。另外,學校還調整了科學研究的方向,使其能夠更好地和灣區重點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對接,讓老師更多地參與到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中去。這樣就能夠讓大學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主動融入、主動作為,服務于國家戰略。
二是我們要參與到“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中來。目前,我們希望有機會能夠參與到“深港創新圈”建設,充分利用兩地的政策優勢,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三是促進粵港澳學生的交流。我認為單純依賴夏令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可以利用特區的區位優勢擴大和提高學生交流的規模和層次。比如說我們可以制訂大灣區文化交流計劃、大灣區大學生交流計劃等,引進更多港澳學生到深圳來短期學習。另外,我們也希望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直接到深圳就讀,通過這樣一些措施加強港澳學生和內地學生的交流,這樣對年輕人的成長乃至灣區的發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四是探索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我們需要探索一條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歷史文化背景的現代大學制度。借助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國家可以賦予特區高校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勵學校在招生、學科建設、博士招生指標等方面率先進行嘗試,構建學校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新機制。
(文字:陳夢謠 劉蘭芳 剪輯:李婷玉 攝影:郭小天 導播:潘彤 曹玥 攝像:陳揚 張翔 潘越 主持:鄭磊 速記:李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