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瞬間——
口岸一線防疫情輸入進行時
機上登臨檢疫、收集健康申報情況、紅外體溫監測、鼻咽拭子采樣、安全轉運……一道道關卡猶如一道道防線,身穿防護服的海關關員走上“戰場”,用擔當和使命守衛國門安全,打響外防輸入的攻堅戰。
海關關員在抗疫一線
“有旅客發熱,伴有咽痛癥狀。”聽到對講機里同事的通報,廣州白云機場海關旅檢一處衛生檢疫科帶班組長唐書俊就會和同伴一路小跑到測溫通道。隔著防護服和護目鏡對旅客進行采樣,唐書俊汗如雨下,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護目鏡里的水霧。“就像在危險的邊緣試探,病毒好像就在眼前飄浮,要抓住它,也要防好它。”唐書俊說。
每天清晨,深圳灣海關衛生檢疫專家組組長鄭茜穿好防護服、戴好護目鏡和口罩,早早到現場檢查“防疫墻”的每個環節。從無到有設置醫學排查室、重新啟用傳染病排查室、發現異常立即上報、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大家都放心把健康交付到我們手里,我們必須守牢陣地!”過去兩個月的每一天,鄭茜走遍了出入境大廳、客運車道的每個角落,確保客流高峰時“防疫墻”運轉順利。
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內,拱北海關所屬大橋海關監管五科黨員謝志斐負責流行病學調查,每天都要和入境旅客“嘮家常”。一個個細節串聯起來,就是一份完整的、可供追溯的“疫情檔案”。“去往的城市、住過的酒店、搭乘的交通工具、接觸過的人……全都要聊。這是一份完整可供追溯的檔案,關鍵時刻可以保護‘一串人’。”謝志斐說,對于高風險旅客,無論是否發熱,流行病學調查都必須詳盡。
“考驗我們的時刻到了。我們一定要頂住!”伴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值機處值機三科科長兼黨支部書記周銀漪的“戰地動員”,值機三科開足馬力,從容應對這場戰斗。為提高效率,周銀漪總結出“五個提前”工作舉措,根據各種突發情況進行動態統籌。
“不要好奇,請遠離!”
“不要好奇,請遠離!”在廈門高崎國際機場T3航站樓的旅客入境通道,有一塊約20平方米、用灰色圍擋隔離的空間,門口貼著一塊警示標語,這是入境大廳“最危險”的區域——有癥狀旅客排查區,有明顯癥狀的旅客都要在該區域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醫學排查和樣本采集。
機場海關旅檢三科吳勇就駐守在這里。有發熱和呼吸道癥狀的旅客在這里進行鼻咽拭子采樣后,直接通過病患專用轉運通道抵達停機坪,再通過120送醫就診。春節以來,吳勇和戰友們每天要面對2000多人次的出入境人流,有時候一次駐守就長達七八個小時。防護服里是濕透的衣服,護目鏡里布滿水霧,不能喝水、不能進食也不能去洗手間。
凌晨時分,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一個入境檢疫小高峰襲來,廣州白云國際機場T2航站樓內,高峰期每小時起降超過10個國際航班,約1600名旅客同時通關。廣州海關所屬白云機場海關全員進入“作戰”狀態,一個個問題擺在值守的白云機場海關副關長楊杰面前。
12條自動測溫通道已全部開啟,但旅客要逐一進行健康申報和測溫,通道擁堵怎么辦?“加開人工通道!”楊杰當機立斷。多名關員緊急到位,手持測溫儀對旅客測溫;填報臺不夠用了怎么辦?發現多名發熱旅客,負壓排查室即將飽和怎么辦?楊杰又馬不停蹄,協調機場方迅速加建臨時排查室、設置等候緩沖區……一波小高峰過去,楊杰走進休息室,沒有休息,而是對剛剛奮戰一輪的同事們說:“下一個早高峰是凌晨3點,在T1航站樓,我們趕緊準備。”
打開那個“藍色的箱子”
上午十點半,一個藍色的箱子,被工作人員急匆匆地送進了青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的病毒檢測實驗室。普通的藍色箱子,卻因為醒目的“中國海關防疫工作箱”的標志,顯得莊重而神秘。
這個箱子里,是采集好的新冠肺炎檢測樣本。實驗室要做的,就是盡快做出樣本的檢測結果。在箱子送到這個實驗室的同時,整個航班,甚至整個機場,都在等待實驗室回傳的檢測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決定著整個航班后續的處置程序。
滕新棟,33歲的醫學博士,青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病毒檢測實驗室的技師。在這個防疫的特殊時期,他清楚地知道這個箱子的分量。雙重口罩、雙重手套、護目鏡、防護服……雖然對防護流程已經了如指掌,可是他絲毫不敢大意。滕新棟明白,藍色的箱子一打開,就是打開了未知的風險。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機場航班來自全球各地,而滕新棟和同事們要做的,就是要把病毒擋在國門之外。
青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病毒檢測實驗室與新冠肺炎病毒的遭遇戰,從大年初二就打響了。滕新棟和妻子大年初一就從老家提前趕回并主動請戰。最近一段時間,檢測樣本的數量劇增。為盡快得到確切的檢測結果,早一秒為口岸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檢測數據支持,實驗室經常不分晝夜開展檢測。滕新棟和同事們專注地操作,實驗室好比無聲的戰場。(記者 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