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先行 區塊鏈上行政審批
無需提供紙質材料 信息可智能回填
工作人員展示申請人的授權信息。通過這個信息,工作人員可運用區塊鏈等技術線上代替申請人遞交材料,完成營業執照的審批。記者 饒強攝
1621個區級政務服務事項全部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材料核驗,在此基礎上,海淀區近日又在全國領先一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行政審批環節。
“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初級階段是進行材料核驗,證明‘我是我’。”海淀區政務服務局副局長胡玉國介紹,在沒有應用區塊鏈技術之前,辦事人提交材料,窗口人員憑經驗核驗其真偽,慢且存在風險。使用區塊鏈技術后,真偽上鏈可查,準確、高效。截至目前,海淀區1621項區級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了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材料核驗,屬全市第一家。
不過,如果只是用區塊鏈技術核驗材料真偽,辦事人該交的原件、復印件等材料還要交,該跑的腿還要跑。
作為北京市區塊鏈技術政務服務領域應用試點區,今年,海淀區制定出臺了《海淀區區塊鏈政務服務領域深化應用工作方案》,在全國率先打破了區塊鏈技術只能在服務端應用的瓶頸,將其深入到審批內部環節。
今年4月7日開始,營業執照、婚姻信息、殘疾人信息、專利證書信息等4類國家級數據、17類市級數據、4類區級數據,共計25類證照材料的200余數據項,不再需要辦事人員提供紙質材料,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海淀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上實現了實時核驗。
“過去需要辦事人提交的紙質材料,現在可在鏈上直接拉取,并形成電子證據留存,可追溯,不需要辦事人再提交了。”胡玉國介紹。辦理過程中,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營業執照編號等信息也實現了“智能回填”,不需要人工填寫了。
海淀區還對辦事流程進行梳理、優化,如把串聯審批改為并聯審批、上一環節的審批結果下一環節直接用、為企業提供幫辦、代辦等,進一步提高效率。
以辦理“開辦VR體驗館”為例。之前,辦事人需要提交41項材料、最快需要47個工作日辦完。現在只需要提交23項材料,辦理時間最快只需要26個工作日。
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就業失業登記證辦理、按月申領失業保險金、高技能人才培訓補貼、申報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截至4月12日,海淀區用區塊鏈技術改革優化的行政審批應用場景已達40個。
“40個場景平均減少提交材料40%以上,辦理用時減少了17.5個工作日。通過并聯審批和幫辦代辦方式減少審批環節,有20個場景由‘只跑一次’變為‘一次不用跑’,11個場景由‘跑兩次以上’變為‘只跑一次’。”胡玉國表示。
據介紹,海淀區對全區政務服務中、高頻事項進行梳理,共300多項。下一步,海淀區將按照“應上鏈盡上鏈”原則,在40個應用場景的基礎上,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政務服務領域的應用,覆蓋所有中、高頻事項。(記者 于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