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虧當賺,活下來就是贏家”
“中國燈飾之都”迎戰“生死大考”
過去這個春天,40多歲的燈飾照明企業負責人王東陽,猶如坐在了過山車上。
春節剛過,國外的客商紛紛打電話詢問:中國疫情怎么樣?能保證出貨嗎?當時外地工人陸續返回,生產逐漸步入正軌。
從二月下旬到三月初,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海外客戶紛紛追加訂單。王東陽在工廠外掛出“大量招工”的牌子,憧憬著今年的好行情。
但到了3月中旬,市場急轉直下。先是歐洲客戶,接著是非洲、中東客戶,陸續要求暫停、推遲,甚至取消訂單。“我們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也遇上了中美貿易摩擦,但市場出現這樣急劇的變化,還是第一次。”憂心忡忡的王東陽說。
被稱為“中國燈飾之都”的廣東省中山市古鎮,面積不足50平方公里,卻集聚著近2萬家燈飾照明企業,帶動上下游從業人員50多萬人,國內燈飾市場占有率約70%。
國內外疫情輪番沖擊,正在經受“生死大考”的古鎮燈企,成為中小微企業生存狀況的縮影。
往年三月份過半訂單已敲定
“古鎮光照全球”。進入古鎮,仿如進入一個燈飾大賣場。臨街鋪面大多是燈飾展銷門店,裝修時尚堂皇的燈飾商場比比皆是,歐式、美式、中式……不同風格的燈把整個鎮照得閃閃發亮。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古鎮燈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全球產業鏈最齊全、生產規模最大的燈飾產業集聚地。
往年三四月,是古鎮最忙碌的“采購季”,今年卻冷冷清清。受疫情影響,每年春季舉辦的古鎮國際燈博會取消了。
在外貿型企業較多的時代廣場一層,近三分之一的門店處于關閉狀態。往日紅火的外貿一條街,也只有零星店鋪開張。
記者入住的酒店反映,往年此時一房難求,“街上到處都是外國人”,現在入住率僅有兩三成。
在大型燈飾賣場星光聯盟一樓,阿爾特燈飾廠門店銷售員爾璇說,現在一天經常只有一兩個客戶,“往年這個時候,一天到晚都在忙著接待,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三月份是推新款的最佳季節,很多企業會選擇這個時間召開新品發布會,全年過半訂單能在此時敲定。
“燈飾企業靠新款產品打市場,新品發布會接單情況如何,決定了一年的業績。因為疫情,我們取消了今年的新品發布會。”儒思燈飾銷售經理楊唯偉說,今年的新品其實都研發出來了,但因為沒有客戶,訂單大受影響。
“往年上新款時,最差也能接幾百萬元訂單,今年只接了幾十萬元。”他補充說。
無單可做,很多企業的狀態是“復工不復產”。
記者在古鎮一家大型燈飾企業的車間看到,偌大的廠房里,只有幾十個工人在忙碌。
從業30多年的華藝燈飾國際館總經理區洪盛說,產業鏈一環扣一環,生產端是復工了,不敢飽和生產,怕造成庫存積壓。“我們的開工率只有六成左右。在古鎮,往往都是招工難,開工不足的情況已經多年未見。”
王東陽原計劃將員工數量擴充至800人,但目前只能維持在400人左右。“現有訂單可以做到五月份,到那時如果沒有新訂單,員工就要放假了。”
訂單延緩導致庫存積壓。王東陽說,企業一直是按照訂單生產的,產品基本不會積壓。但這次幾百萬元的貨做好了,又不能出貨,庫存壓力凸顯。
部分小微企業現金流說斷就斷
王東陽的公司只做外銷型燈飾,產品遠銷世界各地。他告訴記者,二月份剛復工時,海外市場表現強勁,接了不少訂單,但從3月25日起,陸續有客戶要求暫停、延遲或取消訂單。
“歐洲影響最大,訂單基本上都是暫停、取消。尼日利亞那邊通知我們四月中旬發貨。迪拜機場停了,沙特阿拉伯市場關閉,也不能出貨,具體時間不明朗……”他頗為無奈地說,貨出不去,現金自然無法回籠,但供貨商的貨款還要支付,廠房租金、員工工資等固定支出也少不了。
從未貸過款的王東陽,最近向銀行申請了一筆2000萬元的信用貸款,但能否批下來還是未知數。在古鎮,像王東陽這樣的企業已算好的。對于出口市場單一、只有一兩個客戶的小企業來說,情況更糟。
古鎮經信局局長曾曉芳介紹說,鎮上2萬家燈飾照明企業中,年產值超2000萬元的規上企業不足200家,大部分是5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現金流說斷就斷。
截至目前,古鎮燈飾出口比例已經達到五成左右,國外市場暫停,國內市場還沒有恢復,產業面臨“停擺期”。多位業內人士稱,原有訂單頂多能讓部分企業撐到年中,下半年很可能會有一批企業退出。
既盯市場風向也盯政策導向
盡管門店訪客不多,但托蘭燈飾銷售經理范楊沫依然非常忙碌。
銷售前臺支著簡單的直播設備,這位年輕的銷售經理,時而在鏡頭前介紹不同款式的燈飾,時而回到電腦前查詢報價……
“過去都是看樣訂貨,直播賣貨還是今年get的新技能。”范楊沫說,“雖然訂單還要慢慢來,但這種引流方式還是比較有效的。昨天就有一個寧波的經銷商,通過直播訂了一些新款。”
為了應對疫情,古鎮大型燈飾賣場華藝廣場,也已經舉辦了多場培訓,鼓勵商戶開拓直播等網上銷售渠道。場內的300多家商戶,已有三分之一試水直播。
“少虧當賺”成為不少企業今年的目標。
“活下來是最重要的。”楊唯偉說,公司正在努力給經銷商讓利,“我們在全國有幾十家專賣店,讓經銷商活下來,企業就有希望。只要有訂單,不管賺不賺錢,先做下來再說。”
危機之下亦有商機顯現。一些企業敏銳地捕捉到新的商業機會,并迅速調整產品結構和經營策略。
疫情暴發后,華藝照明緊急啟動了紫外殺毒燈的研發和生產,2月開始在實體店和線上全線推廣,銷售異常火爆。
公司副總裁盧偉林說,越是困難越要跟緊國家政策的引導方向。疫情初起,公司就部署強化工程項目團隊,隨著國內大型基建率先復工,公司的燈光工程項目,就成了對沖疫情沖擊的一大優勢。
古鎮之光“疫”后更加閃亮
正在經受“生死大考”的古鎮燈企,正是我國中小微企業的一個縮影。
盧偉林認為,古鎮燈飾行業盡管占據較大市場份額,但產業仍處于手工制造、低端貼牌、外觀創意的層次。企業眾多,卻少有自主品牌,“滿天星星不見月亮”,全球甚至全國的大型照明企業無一落戶古鎮。疫情沖擊下,要素成本上升、惡性競爭加劇、技術含量低下等產業痼疾顯得尤為突出。
疫情帶來的行業危機,如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在所難免,但產業鏈優勢仍在。盧偉林等業內人士呼吁,政府和企業攜手,長短期政策結合。在減負救急基礎上,立足產業關鍵點,加大轉型升級引導力度,帶動行業涅槃重生。
多家燈飾企業認為,短期內,需著眼為企業減負救急,讓金融活水真正流向中小微企業,讓企業“穩下來”。
一位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自疫情以來,國家出臺了不少金融政策,如貸款展期等,是對企業實實在在的幫助,“貸款延期兩三個月,對企業是救命的”。但貸款成本還是很高,很難拿到年化率5%以下的貸款。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降低融資成本,在基層還是感到“雷聲大雨點小”。有燈飾企業跟幾家銀行不斷溝通,都說有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指引,但沒有實施細則,誰都不愿意邁出第一步。
多位企業人士建議,疫情下由財政、銀行合力設立中小企業緊急救助資金,督促銀行真正讓利降息,由財政貼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古鎮燈飾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靠市場散養做量。但大而不強,低端競爭已嚴重制約行業發展,這要求政府對加強產業轉型升級的扶持。
王東陽說,燈飾制造一直受制于人工,需要對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產品附加值。他的企業近年來加大了設備投資的力度,但智能化改造在技術、資金上都離不開外部支持,僅靠小企業自身很難實現。
這位企業家還表示,“我們想做一個光源的研究,但是單靠一個企業沒辦法支撐。希望政府部門牽線搭橋,讓企業能夠承接高校部分科研成果的轉化。”
華裕集團是當地老牌的燈飾企業。總經理胡佩雅對記者說:“我們家族做燈做了30年,以前一直做貼牌代工。今年我們請了設計師,組建了產品研發團隊,準備生產自己的產品。這些年的經驗讓我們明白,只有產品過硬企業才能一直走下去。”
大浪淘沙之下,有人蟄伏等待,有人苦練內功。待“疫”后重生,“中國燈飾之都”的光有望更加閃亮。(記者車曉蕙、毛一竹、孟盈如)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