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壯鄉山村的“移山”故事
2020-06-15 15:24:5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寧6月15日電 題:“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壯鄉山村的“移山”故事

  新華社記者徐海濤

  昏暗的隧道里,施工人員移動著白熾燈,在隧道一側進行人行道建設的施工作業,機器聲在隧道里回響。看到這樣的場景,騎著電動車經過的壯族農民農世豪不由得想起過往。

  農世豪今年72歲,傍晚時分,他常會經過隧道到幾公里外的小學接放學的孫子,幾十年前鐵器與石頭的撞擊聲似乎還在耳邊。“那時村里人起早貪黑,靠著蠟燭和煤油燈照明,一公分一公分地往前鑿隧道。”農世豪說。

  農世豪所在的道念村立屯,是廣西大石山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天等縣的一個小山村。立屯四面環山,形如漏斗,歷史上曾與外界天然阻隔,屯內屬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修一條出山路是全屯100多戶家庭的世代夢想。

  “過去吃‘望天水’,只能種點玉米,碰上旱澇,家家戶戶口糧都成問題。”農世豪說,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看病、孩子上學來回需要走幾個小時山路,生活艱難。1973年,不愿苦熬的立屯人在時任立屯黨支部書記趙德清的帶領下,開始了“移山”征程。

  “黨員沖在前面,村民齊心協力,男女分工配合,精壯勞力負責開鑿打洞,婦女幫運石料。”在村民趙德備家,當年鑿山時的鐵錘、水壺等物件保留至今。談及昔日場景,這位80歲的老黨員仍很激動:“女兒趙愛先出生時,我正在鑿山,聽到消息時看到大家正趕進度、比先進,心里便定了‘愛先’這個名字。”

  洞里洞外,春去秋來,隧道在晝夜交替中不斷向前延伸。1997年3月,在三代黨支部書記帶領下,一條歷時24年艱苦開鑿的長460米、高4.5米、寬4.5米的出山隧道全線貫通。24年間, 立屯人子承父業、弟接兄班,打鈍2000多條鋼釬,報廢460多輛人力車,搬運石頭10000余立方米。

  圓了出山夢,立屯人開始瞄向困擾村屯發展的另一座“大山”——缺少產業。村民們探索種植甘蔗、辣椒等,不少人還外出務工創業,屯里新房逐漸多了起來。“每年春節大家聚在一起,都會談到屯里的新變化。”已經打拼成為包工頭的村民趙榮謀說。

  “近些年,尤其是精準扶貧以來,立屯村容村貌變化更加明顯,在政策支持下,屯里建起‘扶貧車間’,還著力打造特色水果、鄉村旅游等產業,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就業增收。”道念村駐村第一書記農遠招說,2017年道念村順利脫貧,立屯也朝著鄉村振興的新目標邁進。

  如今,走進立屯,入屯隧道口的一副對聯非常顯眼——“廿年鑿石穿山不信我村無出路,百戶同心協力敢夸立屯有前途”。隧道口外,一個投資數千萬元的游客中心已見雛形。“我們計劃打造一個天夢景區,展示立屯精神,并因地制宜打造田園綜合體等惠民產業項目。”參與游客中心建設的管理人員李春勇說。

  “在天等,全縣像立屯這樣的隧道還有60多條,縣里把‘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提升為‘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天等精神,激勵全縣干部群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今年5月,天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天等縣縣長麥成柱說,在天等精神鼓舞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山村舊貌換新顏。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芒種時節麥收忙
芒種時節麥收忙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6116481
国产无码在线观看免费在线,37pao国产成视频,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麻豆
色鬼色无需播放器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直播 | 制服丝袜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 日本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