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14日電(記者周凱)在重慶市永川區和江津區交界處的茨壩村,記者看到長江一級支流臨江河兩岸草木蔥翠,河水碧波蕩漾,讓人難以相信3年前這里竟是劣5類水質的黑臭水體。臨江河發源于永川區,在江津區匯入長江。“今年上半年,茨壩監測斷面水質已經穩定達到3類。保障了源頭活水,2019年我們獲得江津區生態補償金878.3萬元。”永川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楊璐螢說。
短短幾年間,臨江河水質的顯著改善離不開重慶市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撬動作用。重慶市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經2個及以上區縣的次級河流就有19條,這些河流的水質直接影響三峽庫區生態。過去,跨境河流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相互推諉扯皮等現象時有發生,給守護長江一江碧水帶來障礙。
為實現上下游協同治理,2018年重慶市按照“誰污染、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對19條跨區縣河流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交界斷面水質類別達到水環境功能要求且較上年度提升的,下游區縣每月補償上游區縣100萬元;水質類別達到水環境功能要求但較上年度下降的,上游區縣每月補償下游區縣100萬元。水質未達到水環境功能要求的,按照相關規定核算補償金。
2018年11月,這19條河流所涉及的33個區縣全部簽訂了生態補償協議,跨區縣河流從“各自管”變成了“一家管”。重慶市御臨河、瀨溪河等上下游區縣紛紛簽訂協議,建立生態保護聯席會議制度。
“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除了資金補償受償外,還建有考核、約談、區域限批等激勵約束方式,有力壓實了地方政府水污染治理責任,促進了上下游深度合作治污。”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系統治理好臨江河,永川區和江津區簽訂了臨江河流域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協議。臨江河全長約100公里,江津段只有約12公里,作為臨江河上游、河段最長的永川區近年來建成污水管網571公里、新建和改造污水處理廠59座、整治各類污染點源2萬多處。此外,永川區在各鄉鎮之間建立區級橫向補償機制。位于臨江河下游的何埂鎮通過治理養殖廢水、生活污水,轄區臨江河水質得到改善。何埂鎮干部張鵬介紹,去年全鎮共獲得上游鄉鎮、區政府生態補償資金46萬元,“水質惡化不但要補償兄弟鄉鎮資金,還要被上級約談,所以流域橫向補償‘補’的是水污染防治的壓力和動力!”
同時,重慶市積極與周邊省份協調聯動,加快建立跨省市河流生態補償機制。發源于武陵山區的酉水河流經重慶市酉陽縣、秀山縣后,在湖南省匯入洞庭湖水系。2018年12月重慶市與湖南省簽訂酉水河橫向生態補償協議。
秀山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徐偉說:“橫向生態補償讓水污染治理從行政驅動轉為行政、市場雙向驅動,協議簽訂后我們強化全流域源頭保護,重點治理農業面源和工業污染。簽協議前,酉水河出境斷面水質以3類為主,現在每月水質以2類居多,有的月份甚至達到1類。”2019年湖南省補償重慶市酉水河生態資金480萬元。
截至去年,重慶市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資金共9691.8萬元。“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目的不是為了資金補償,而是通過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增強對流域保護和治理的支撐保障作用,激活各級政府治水的內生動力。”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等一系列生態保護“組合拳”的推動下,2019年重慶市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監測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3類的比例為97.6%,高于國家考核目標7.1個百分點,其中長江干流8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均為2類。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