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0月3日電 題:山更綠、海更藍——媽祖故里湄洲島國慶見聞
新華社記者陳弘毅
涼爽的海風輕拂臉頰,蔚藍的海面上鷗鳥成群,透明的浪花拍打船舷。不經意間,一片綠意躍入眼簾——福建莆田湄洲島到了,游客們三五成群地下了船。
旅游碼頭上,純電動公交車有序搭載乘客前往島內各個景點。穿梭在綠樹成蔭的旅游公路上,路旁四季常開的各種鮮花爭奇斗艷,讓人賞心悅目。“原先是沖著媽祖文化來湄洲島旅游的,沒想到還看到了美麗的海景和這么美的生態環境!”來自北方的游客許先生贊嘆道。
湄洲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和國家旅游度假區,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媽祖信眾和游客前來朝圣、旅游。然而,在湄洲鎮北埭村村民陳瑞平的眼里,眼前這一幅人景和諧的畫面卻來之不易。
65歲的陳瑞平在湄洲島土生土長。他回憶說,過去的湄洲是個“禿島”,當地漁民有句順口溜“風吹沙子跑,地瓜當糧草,廁所像碉堡,姑娘光著腳丫跑”,形象地道出舊時湄洲島的生態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落后。
要發展,先種樹。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市政園林處主任林國躍伸出了兩個指頭:“20年時間,湄洲大變樣!”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湄洲島的干部群眾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向風沙鹽堿地“宣戰”。“要改善島上生態,首先要防風固沙。然而,湄洲島風口前沿沙灘的海沙每年不斷隨風擁上,堆積在海岸前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連年造林不見林。經過幾次失敗和摸索后,我們慢慢摸出了一套規律,知道在什么時節、種哪個樹種的成活率最高。”林國躍說。
經過多年奮戰,湄洲島綠色屏障漸漸筑牢。外圍的“防風屏障”立起來后,島內的“綠化”“彩化”“香化”也隨之開始。園林部門通過改良土壤等手段“馴化”花草樹木,讓它們更加適應湄洲島的環境,“最近幾年,我們的種植成活率在90%以上。能夠成活的樹種,也從過去的十幾種增加到現在的200多種。”林國躍笑著說。
如今,湄洲島14.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木麻黃組成了“防風軍團”,紅樹林長成了“海岸衛士”,小葉榕、香樟等排成了一條條綠化帶,扶桑、夾竹桃等景觀花裝飾著道路;還有房前屋后的龍眼、枇杷等當地特色果樹……截至目前,全島防護林面積已達6176畝,園林綠地面積達183.7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58.66%;人均園林綠地面積39.9平方米……植綠二十載,湄洲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生態答卷。
20年的“綠色堅守”,也換來了發展的春天。“環境提升為經濟發展帶來變化。”陳瑞平說,近年來,隨著旅游業蓬勃發展,加上島上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元素越來越多,游客來湄洲島已經不滿足于參觀媽祖文化,湄洲更因“沙灘柔軟、海水干凈、空氣清新”的“賣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來。
從過去“早上進島下午出島”,如今越來越多游客選擇在湄洲島住一晚上,參加篝火晚會,聽濤觀日出,催生出島上的民宿產業。這些民宿依山臨海,以媽祖文化、兩岸文化、海濱風情等元素為基調,受到游客的歡迎。
開民宿、做餐飲、賣特產,越來越多的湄洲島人也享受到生態紅利,捧起了“金飯碗”,如今全島民宿共有150多家。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