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寺坪鎮寺坪村村民李萌在自家雞棚里網絡直播賣貨(9月10日攝) 劉瀟攝
◇一些新就業形態因工作自由、有彈性、收入體面備受大學生青睞,已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蓄水池
◇就業關系界定難、勞動權益保障難、行業監管難,這些成長的煩惱正制約著新就業形態的發展和吸引力
靈感閃現時足不出戶即可創作,工作疲憊時倒頭就能睡個昏天黑地……成為自由音樂人后,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物流管理專業2020屆畢業生李登顯通過作曲費、音樂版權費等實現了月入過萬元。他越發喜歡這份工作,“自由,彈性大,收入不錯,還有成就感。”李登顯說。
和李登顯一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擇業目光轉向新就業形態,從事網絡主播、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內容創作者、電子競技工作者等新的職業。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基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就業形態,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學生就業難題打開了一扇窗。
然而,作為新生事物,新就業形態下的工作崗位因社會認可度較低、勞動保障滯后,也遭遇成長煩惱,存在界定難、保障難、監管難等問題,亟待破解。
吸納大學生就業的蓄水池
在天津餓了么外賣站點,大學生快遞小哥十分常見。“前幾年招聘到大學生騎手,大家還感覺比較稀奇,現在都習慣了。”餓了么天津相關負責人說。有平臺數據顯示,疫情暴發以來,有1萬多名“00后”大學生兼職送起外賣。
記者了解到,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874萬人,創歷史新高,再加上疫情影響,許多高校畢業生求職之路并不順利,好在一些新就業形態因具備體面的收入而備受大學生青睞,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蓄水池。
以生活服務業的新就業形態為例,電商平臺美團近期發布的《生活服務業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發展特征和發展趨勢》顯示,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平均年收入為60732元,比2019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53604元略高。其中,月收入高于10000元的從業者占比達9.6%。
記者還了解到,視頻制作者、市場拓展員、內容創作者這三類自由職業更受大學生青睞。云賬戶(天津)共享經濟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是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的服務平臺,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已有2199名天津高校2020年應屆畢業生通過該公司平臺實現了靈活就業,其中,視頻制作者、市場拓展員和內容創作者三類新職業從業人員合計占96.7%。該公司董事長楊暉說,“95后”高校畢業生一般喜歡在相對自由的舞臺上發揮才智,也勇于突破朝九晚五的傳統工作模式。
這種新就業形態一定程度上還為部分高校畢業生正式工作或繼續深造建立了“緩沖帶”。山東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畢業生孫小逸(化名)已成功申請國外碩士項目,受疫情影響,目前在家上網課,同時還在一家傳媒公司兼職從事視頻剪輯工作。“一邊理論,一邊實踐,工作、學習兩不誤,還有錢賺。”孫小逸興奮地說。
不確定的勞動關系 不確定的政策待遇
盡管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但社會的接受度還在影響其吸引力。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鞠嫻妹告訴記者,目前學生、家長及社會對新就業形態的認同度還普遍不高,就連一些學校也曾將一些新就業形態的崗位拒之門外。
記者梳理發現,新就業形態目前存在三重困境。
首先是就業關系界定難。業內人士介紹,部分新就業形態打破了傳統的勞動雇傭關系,其就業關系不具備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的勞動關系特征,一般不簽訂勞動合同、不繳納社會保險,也不符合在單位就業相關補貼的政策條件,從業人員在享受各項幫扶政策方面存在一定障礙。
其次是勞動權益保障難。記者了解到,不少從事新就業形態的人員,由于沒有明確的工作單位,要把所有社保繳納齊全還存在一些限制,比如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可通過社保窗口自己繳納,但工傷保險就無法參加,工作中一旦出現事故難以得到保障。今年22歲的周慶旭畢業于天津大學仁愛學院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他并沒有像大多數同學一樣進入工廠上班,而是選擇了兩份靈活就業兼職,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自己也沒有繳納社保。“雖然能多掙點錢,但總擔心萬一出現意外,可能完全沒有保障。”
最后是行業監管難。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薄文廣表示,從事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會與共享平臺通過服務簽約形成一定的約束關系,但由于新就業形態彈性用工的特點,落實到監管上難度較大。再加上目前許多新就業形態在不同企業、地域的標準不一,容易陷入無序化管理的局面,這就加劇了從業人員的勞動風險。
基于上述因素,大部分高校、家長并不傾向于讓畢業生優先選擇新就業形態。天津師范大學2020屆畢業生王曉月目前在一家培訓機構做舞蹈教師,雖然暑期收入很不錯,但隨著學生開學、課程減少,收入也隨之降低。“這份工作恐怕干不久。”王曉月說,她的家人擔心這種工作不穩定,希望她找份傳統工作或考研,將來謀份穩定職業。
這些問題也影響著新就業形態相關企業吸引高端人才。創業者王俊浩經營的是一家文化設計公司,不久前與一家視頻創意公司合并,增加了視頻制作、直播帶貨等新就業形態。他坦言,新就業形態雖然符合用戶需求和市場趨勢,但吸引到本科以上畢業生較難。
抓緊定義新就業形態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創新,新就業形態未來將層出不窮,且在拉動經濟增長、促就業方面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相關部門應加強政策支持,增強新就業形態的職業吸引力,吸納更多大學生選擇新就業形態。
首先應加強激勵機制。薄文廣建議地方有關部門可先行先試,出臺符合當地新就業形態發展的支持政策。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建議,國家應將支持新就業形態納入文明城市創建和測評中,把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成效顯著的城市,優先納入創業型城市創建范圍,以此鼓勵地方政府拿出切實舉措支持新就業形態。
其次應完善有關新就業形態的法律法規。孫佑海建議適時修改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新就業形態的定義、范疇和保障措施,為如何界定新就業形態提供法律依據。同時,相關部委也要按職責分工研究制定幫扶政策,讓各地落實有所遵循。國家有關部門應合理設定互聯網平臺經濟以及其他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規則,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中介服務企業等降低服務費、加盟管理費等,吸納更多勞動者選擇新就業形態。
最后要轉變就業觀念。專家指出,今天的新就業形態或是明天的主流就業形態,高校畢業生及家長應摘掉有色眼鏡,以包容、鼓勵的態度對待不斷涌現的就業形態。鞠嫻妹坦言,她過去對直播帶貨等新就業形態就持有偏見,事實證明部分新就業形態的崗位的確很有發展前景,未來還應加深了解,積極向學生推介。(記者 邵香云?王寧?王暉)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