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27日晚公布端午小長假旅游統計數據,6月25至27日,全國累計接待國內游客4880.9萬人次,累計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22.8億元。
今年端午節期間,全國交通運輸行業運行總體平穩有序,路網運行總體平穩。6月25日至27日,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預計累計發送旅客總量7878.6萬人次。
許桂生出身于“龍舟世家”,15歲跟隨父親學木工,20歲開始造龍舟。他笑說自己從業42年,前30年專心于琢磨龍舟制造技術和帶徒弟,后12年專心于跑市場。“最近12年,我走遍了大江南北,北到黑龍江,西到新疆,都有人買過我們家的龍舟。”
“沒有菖蒲,就找來鮮嫩的柳條替代,缺少葦葉,索性直接烹制粽子的餡料。盡管身在邊疆,一代代巴里坤人仍然在樸素地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侯光富說,隨著巴里坤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與感情會不斷加深。
歲歲端午,今又端午。端午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中國的端午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史說絕唱,端午節又憑添了人文情懷和深邃詩意。
沈陽故宮博物館館藏的一幅271年前的“午瑞圖”,記錄著古人畫蟾蜍祛病除毒過端午。艾草在清中晚期“午瑞圖”中大量出現,被稱為“午瑞圖”的標志性題材之一。
文化和旅游部6月27日晚公布端午小長假旅游統計數據。端午假期第3日,全國接待國內游客1173.2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6.1億元。端午假期3天累計接待國內游客4880.9萬人次,累計旅游收入122.8億元。
很多時候我們期盼節日不為別的,只為吃一口家人做的飯,重溫那熟悉的味道,感受心底最溫柔的情。但是因為疫情,今年端午,一些人可能無法回家了。雖然與家人之間隔著千萬里,心卻不曾遠離。端午節,記得給家里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一直在我心里!”。
線上線下互動各具創意,各地群眾共度“不一樣的端午節”。不少地方推出在線聆聽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借助科技力量浸潤人們的心靈。
文化和旅游部6月26日晚發布統計數據,端午假期第二日,全國接待國內游客1980.1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1.9億元。小長假前兩日,全國累計接待國內游客3707.7萬人次,累計實現國內旅游收入96.6億元。
艾草是啥模樣?香囊有啥用處?粽子如何包成?……端午節來臨之際,傳統節日民俗何以傳承致遠,再次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端午節期間游客要密切關注各地疫情防控部門發布的信息,繼續保持警惕狀態,做好自我防護,戴口罩、勤洗手,測體溫、勤消毒,不聚集、勤通風。
又到了一年一度被粽子冠名的節日——端午節。你“造”嗎?它除了歷史悠久,還是一個很“wǔ”的節日。端午節,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有人偏愛咸粽子;有人偏愛甜粽子。哪一款能俘獲你的心,一起來看看吧!
記者25日晚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端午假期首日,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1727.6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4.7億元。
紀念屈原、龍舟競渡、插艾懸蒲……端午佳節將至。民俗專家表示,歷史悠久的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衛生節”。關于端午節的來源,影響深遠、廣泛的一種說法是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在今年端午假期,景區將繼續堅持“限量、預約、錯峰”,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景區的開放管理。全國已經有10064家A級旅游景區恢復開放。
端午節每年固定在農歷的五月初五,但它在陽歷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閏月”。大家在吃粽子時要搭配一些粗糧、蔬菜,這樣能減少胃腸負擔。
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開幕。與往年不同,本次端午文化節嚴格控制參與人數、縮減現場環節,將傳統的端午民俗和文化端上網絡,在“云端”上演一場文化盛宴。
有人喜歡把粽子當零食、甜點食用,這是不對的。營養保健專家建議,大家在吃粽子時要搭配一些粗糧、蔬菜,這樣能減少胃腸負擔。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粽子。
在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滬上國家A級景區實施門票預約機制,探索景區預約常態化,以限量開放、分時預約、優化游覽線路等措施,為市民游客營造安全舒適的出游環境。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的端午節,不妨“悠著點過”。“悠著點過”不是不過,而是要好好過。今年可能無法像往年一樣旅游,也無法參加各種民俗慶祝活動,可我們一樣能夠把端午節過得有滋有味,甚至讓端午節更好地回歸傳統。
端午節臨近,又到了傳統的粽子銷售旺季。與往年不同的是,疫情下的這個端午節前夕,直播成為不少企業的銷售帶貨“利器”。
端午食俗館、端午習俗館、龍舟館、屈原祠、非遺館……6月21日,屈原故里“云上端午習俗館”在新華網等平臺上線。借助網絡平臺,秭歸將十多個展館搬到了線上。
20日,“靜夷情深,粽意飄香——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通過直播連線的方式在靜安大寧國際商業廣場和宜昌夷陵區三峽大壩旁的三峽神牛文化廣場舉行。進行包粽子比賽、開設特色產品公益集市、揭牌“大寧同心云課堂”……活動不僅傳播傳統文化,也發布大寧路街道教育扶貧的成果。
紀念屈原、龍舟競渡、插艾懸蒲……端午佳節將至。民俗專家表示,歷史悠久的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衛生節”。
“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端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這首北平俗曲生動地道出了老北京端午節的習俗。
6月17日,青島市北區水清溝街道開展迎端午鄰里愛心傳遞進網格活動,居民通過包粽子、吃粽子、網上端午傳統文化課等形式傳遞鄰里愛心,傳承民俗文化。
端午近,粽香飄。為弘揚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豐富居民節日生活,連日來,南昌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端午活動,尋味傳統端午記憶,增添節日喜慶氣氛。
隨著端午小長假臨近,鐵路運輸方案近日出臺,鐵路部門計劃在啟用高峰線的基礎上,對運力緊張方向和時段增開50對列車。
粽子,千百年來盛行不衰,它已與正月的湯圓、中秋的月餅一起,成為民俗文化、食文化傳承的符號,至今在人們的心中仍有無窮的魅力。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近日,中國疾控中心專家發出提醒,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疫情期間養成的諸多好習慣需要長期保持。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復工復學過程中,不少人會由于擔心而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該如何面對這些心理不適呢?
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防控工作已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當防疫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適應“新生活”?
提倡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科學飲水。提倡分餐制,切斷食源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的傳播。
沈陽市第九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楊莉表示,預防中暑,需要工作場所保持通風,高溫作業人員合理休息,補充水分。
沈陽市兒童醫院發熱門診主任張軍表示:“家長在孩子開學前一定要做好防護用品的準備,并且對孩子進行疫情防控教育。”
托幼機構開園,家長應該教孩子掌握哪些防護常識,托幼機構和家長應當怎樣做呢?
讓端午節回歸傳統,不但可以使節日充滿儀式感,而且弘揚了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利于疫情防控,何樂而不為?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