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出臺進入倒計時的關鍵時刻,新華網以創新驅動戰略下的“中國制造2025”為主題,舉辦此次“思享+”主題沙龍活動。會議圍繞“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業的顛覆與重生、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升級之路、互聯網+與中國制造”等四大議題,邀請政府機構負責人、清華大學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代表,共話“中國制造2025”未來發展美好前景。
4月21日,“思享+”主題沙龍之“創新驅動戰略下的‘中國制造2025’”召開。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黨委副書記張婷,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張智海,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首席流程信息官賀東東,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方發和,中國航天運載火箭研究院工業技術處長、高級工程師王賀,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等嘉賓一同參會。[詳細]
談到工業文化對中國制造2025年的重要作用,孫星認為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制造強國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培養大批具有工業內容的建設者。第二是優化工業經濟的發展環境,增強工業的軟實力。三是推動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后一點是提升中國工業的產品、品質和附加值。[詳細]
對于中國制造2025,與其他發達國家提出的規劃相比,它們之間雖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中國制造2025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它是著眼于未來,又立足于當下的中國制造業的宏偉發展的藍圖,是一條符合中國自身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詳細]
在講到海爾互聯工廠時,陳錄城介紹說,互聯工廠最終要互聯出用戶的最佳體驗,它有三方面的特征:定制、互聯、可視,海爾要打造一個按需設計、制造、配送的互聯工廠的體系。海爾就是要做到企業和用戶真正的融為一體,創造出用戶的最佳生活體驗。他說,海爾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為用戶大規模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真正的實現用戶和企業的零距離。[詳細]
工業互聯網形成后將是從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到制造的終端設備的全程打通。企業要重視建設自己的終端客戶,有了客戶的數據才能夠掌握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才能夠洞察市場。確保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企業最需要解決的痛點上去,形成良性的創新和研發環境。[詳細]
“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軟通動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方發和看來,一個比較通俗的理解就是軟件定義一切,“信息化跟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我覺得這是工業4.0最基本的概念?!?a >[詳細]
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在參與話題討論時表示,工業4.0并不神秘,實際上我們現在并沒有處在工業4.0當中,而是正處在工業3.0。當今的時代驅動并不再使用蒸汽機、電力,我們的驅動來自數據的使用,數據是工業體系分類的一個重要標準。實際上進入4.0時代,你會發現,研發在制造化,制造在研發化,供應跟需求是一個整體。[詳細]
Copyright ? 2000 - 201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