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筆者作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咨詢委員會專家,多次參加在聯合國舉辦的相關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感受頗深的是,中國的發展故事受到不少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和熱捧,他們興趣盎然,試圖破解中國成功的密碼。在他們看來:“13億人口的中國能,我們也能。”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全球發展合作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中國在創立聯合國時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力維護了戰后秩序,并前瞻性地倡導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在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方面,中國的成就可圈可點,使5億人擺脫貧困。在制定2015年后發展議程上,中國同樣不缺位,表現突出,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聯合國的堅定支持。
中國參與了戰后國際秩序的建構。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后共同發表《開羅宣言》,明確宣示要將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表達了同盟國打擊侵略者、維護國際正義的政治意愿。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于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后加入《波茨坦公告》。不僅如此,中國直接參與了聯合國創建的歷史進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制度性成果,聯合國于1945年10月成立,中國代表團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聯合國憲章》開宗明義地寫道:聯合國的成立在于“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可見,《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聯合國憲章》等歷史文獻,環環相扣,構成了國際法效力體系,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基石。
中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新中國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廣泛參與聯合國事務,從人類發展、經濟、金融、科技到文化、人權、維和等領域,可謂“全覆蓋”。同時,中國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與義務。中國積極推動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跨界問題。在維和方面,中國迄今為止已經累計派出維和人員3萬余人次,目前有3000多人在沖突地區參與和平值守。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迄今已加入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加入了400多項國際多邊條約,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在國際機構中擔任要職,而中國的融入增強了國際秩序的合法性和代表性。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不隨波逐流,而是積極維護聯合國的權威,負責任地使用自己的投票權。
中國倡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聯合國成立70年來,國際形勢的變化可謂滄海桑田。全球問題愈益突出,新挑戰與日俱增,呼喚全球治理機制的完善。新興經濟體革故鼎新,奮發圖強,其崛起正在改寫世界政治與經濟版圖。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需要相應改革完善,以便攜手應對新挑戰。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亦是重要的創新和發展。為此,今年2月,王毅外長主持聯合國安理會以國際和平與安全為主題的公開辯論會上,闡述了“四要四不要”,即要和平,不要沖突;要合作,不要對立;要公平,不要強權;要共贏,不要零和。中國倡議為國際關系發展開辟了新愿景,必將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注入正能量。
(阮宗澤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